湘水对峙时关羽准备渡河,为何甘宁到达后放弃渡河?有三个原因
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孙权派人向刘备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理会,孙权就派吕蒙率军2万攻打三郡,长沙郡与桂阳郡望风而降,零陵郡守郝普不降,吕蒙使用计谋诱使郝普投降,南三郡被吕蒙控制。
关羽作为刘备政权荆州地区的最高军政领导,当时正在益阳与鲁肃对峙,甘宁当时是鲁肃手下的将领,关羽号称有三万人,他率领五千精兵,往河里投放物品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浅水地带,打算夜里渡过资水。
《三国志 甘宁传》: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关羽
关羽的行动肯定是与鲁肃争抢有利地形,继而为争夺荆州南三郡做准备,鲁肃与将领们商议对策,甘宁当时有兵三百人,对鲁肃说:能否再给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对付他,保证关羽一听到我咳嗽之声,就不敢渡河,如他渡河就被我擒获。
于是鲁肃便择选一千人增添甘宁部队,甘宁连夜赶往资水上游。关羽得知甘宁赶到,就停止渡河行动,就地扎营,修造柴木营房,如今那地方就叫做“关羽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甘宁仅仅带了一千人,就让关羽不敢渡河?难道关羽怕了甘宁吗?
首先得看一下当时的荆州局势,益阳在当时归属长沙郡,这里原本是关羽的地盘,现在鲁肃已经率军从东边过来与关羽对峙,说明长沙郡已经失守,这说吕蒙在荆南的行动成功了,长沙郡失守,桂阳郡与零陵郡也可能不保。
关羽和鲁肃在益阳对峙
吕蒙在关羽的南边,鲁肃在关羽的东边,已经对关羽实行了半包围,关羽已经落了下风,当时刘备西征军主力在益州,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人也全部去了益州,荆州只有关羽镇守,关羽手下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几乎没有。
唯一拿得出手的糜芳与士仁,对关羽也还不满,但是东吴已经倾巢出动,除了鲁肃、吕蒙、甘宁之外,东吴将领孙皎、潘璋也随鲁肃出战,关羽在实力上落了下风。
再来看关羽在益阳的形势,关羽大概率是从南郡南下渡过长江到达益阳的,此时他正在资水以北,资水以南及湘江流域尽被东吴占领,如果关羽渡过了资水南下,一旦被东吴切断了退路,他将回不去南郡。
湘水划界后的局势图
关羽之所以不敢渡过资水,有三个原因:
1、担心自己会被东吴包围。
2、担心自己会被东吴切断后路。
3、担心在渡江时会遭到东吴的突然袭击。
关羽有5000人,甘宁只有1000人,关羽兵力是甘宁的5倍,感觉害怕的应该是甘宁才对,但是你要考虑当时的局势,关羽的东面和南面已经被东吴军队控制了,关羽再率军南下,就是孤军深入,没有军队照应,存在被东吴军队包围的可能。
除此之外,关羽还担心退路被东吴切断,关羽是渡过资水南下的,他的军队只能控制某一个渡口,东吴军队可以利用水军攻击关羽在资水渡口的守军,一旦击败了守军,关羽南下的军队就被切断后路,就算人数再多,也成为孤军。
甘宁
当时渡江是没有桥的,全部靠船,东吴军队如果能击毁关羽的船只,关羽的军队也很难回去,陆军即使再强大,没有水军的配合,也将全部失败,关羽北上还要穿过洞庭湖再到长江,都要靠水这,东吴的水军无疑比关羽厉害。
然而最重要的是,关羽的军队渡江如果被发现了,东吴军队就能实施攻击,这叫半渡而击,关羽的军队很难组织攻击的,稍懂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正在渡江的军队是很难立足的,除非在对岸建立了基地,甘宁只要在岸上组织弓箭手射箭,再配合水军攻击,关羽的军队很可能损失巨大,这才是关羽真正关心的。
关羽根本不是怕甘宁,怕的是以上三点,东吴任何将领来了,关羽都不带害怕的,关羽只是骄傲,从来也不傻,他不可能在东吴军队的监视下渡江的,已经被发现了,就失去渡江突袭的意义,所以只能放弃。
甘宁不是关羽的对手
甘宁说“关羽一听到我咳嗽之声,就不敢渡河,如他渡河就被我擒获”,这只是甘宁个人的吹嘘罢了,甘宁也不傻,当然也看出当前的局势对自己一方有利,关羽所担心的,即是甘宁所依仗的,所以甘宁才能在鲁肃面前吹嘘。
真以能力来相比的话,三个甘宁加在一起,也不是关羽的对手,甘宁虽然作战也勇猛,常有先登之功,曾率领一百多人夜袭曹营,也在合肥之战中英勇保护孙权,但他的功绩与关羽是没法的,关羽在白马之战斩颜良,光是这一战绩,三国其他所有的将领都达不到。
关羽可是独自镇压一方的大将,甘宁只是鲁肃手下的部将,身份、地位、功绩、能力都差得太远了,如果甘宁一句话就能把关羽吓退了的话,那也太小看武圣关羽了。
关羽勇猛善战
关羽虽然勇猛,但是双手难敌四手,东吴当时占了上风,关羽也需要支援,但在对峙期间, 关羽始终没有处于下风,在对峙期间,鲁肃邀请关羽相见,两人各自所率领的兵马都在百步之外,两人均是单刀赴会,鲁肃责备关羽当初借南郡给刘备,为何现在不归还?
关羽无言以对,显然是理亏了,但是私下关羽早就派出八百里加急通知刘备了,没多久刘备就赶到荆州与东吴对峙,直到双方达到协议,也就是湘水议和,双方才罢兵。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