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康熙辅政四大臣与同治顾命八大臣有何区别?为何后者轻易被废?
79888

康熙辅政四大臣与同治顾命八大臣有何区别?为何后者轻易被废?

我要新鲜事2023-10-09 19:26:491

辅政大臣是封建社会在和平年代为年幼的君王选定的辅佐人才,等到君王亲政后,辅政大臣需要把权力交出来的。秦汉以来,第一次选择辅政大臣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选择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辅佐8岁汉昭帝刘弗陵,从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但凡选择辅政大臣,几乎没有不进行残酷政治斗争的例子。

到了清朝,小皇帝即位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宣统五位,顺治时期的辅佐大臣表面上有两人: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实际就是多尔衮一人说了算,光绪、宣统就不用说了,都是慈禧太后操纵的,剩下最为典型的辅政就是康熙皇帝与同治皇帝。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即位时的情况与同治皇帝有些类似,顺治18年(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年仅8年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被选为继承人,年幼的皇帝无法理政,于是顺治皇帝在遗诏中给康熙找了4个辅佐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咸丰11年(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年仅6年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被选为继承人,同样是皇帝年幼无法理政,于是咸丰皇帝在遗诏中给同治找了8个顾命大臣,分别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那么顺治皇帝选的辅政大臣与咸丰皇帝选的顾命大臣有何区别?

一、顺治选给康熙的辅政大臣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身上有一个很明显的标签,他们都是清朝的功臣名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名声响亮,同时地位高贵。

索尼

索尼出身赫舍里氏,满州名门之一,正黄旗人,索尼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战功赫赫,皇太极去世后,索尼作为正黄旗人希望从皇太极之子中选择继承人,多尔衮选择福临为继承人,索尼支持福临,但并未成为多尔衮一党,相反与多尔衮保持距离,顺治亲政后,清算了多尔衮,索尼因为与多尔衮不和而受到重用,成为辅政大臣。

苏克萨哈是满州正白旗人,他的父亲苏纳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婿,苏纳同样也是清朝的功臣名将,苏克萨哈因为告发多尔衮有功,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同时又有军功,官至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并成为辅政大臣。

遏必隆出身钮祜禄氏,满州八大姓氏之一,镶黄旗人,他的父亲额亦都是协助努尔哈赤开国的五大功臣之一,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遏必隆曾跟随皇太极征战,颇有战功,官至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被顺治选为辅政大臣。

鳌拜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满州八大姓氏之一,镶黄旗人,他的叔父也是跟随努尔哈赤开国的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鳌拜曾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战功赫赫,鳌拜最大的战功就是攻克了皮岛,被皇太极赐于“巴图鲁”(勇士)的称号,号称清朝第一勇士,官至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被顺治选为辅政大臣。

从四人的背景来看,顺治选择的都是功臣名将之后,或者本身就是功臣,同时是非皇族成员,更为重要的是对皇帝忠心,四人分属上三旗,其中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清朝皇帝执掌的两旗,而正白旗原是多尔衮所执掌,由于苏克萨哈告发多尔衮,因此得到了顺治的重用,等于是拉拢了正白旗。

四人背后代表着清朝的四大家族,同时也拉拢并团结了上三旗,顺治帝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将皇族成员排斥在外,因为皇族成员有夺权篡位的可能,顺治从小受多尔衮摆布,对此深有体会,要知道在顺治时期,清朝皇室成员势力强大,虽然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但是皇族成员可以起到监督辅政四大臣的作用。

康熙四大辅臣

当顺治帝遗诏公布出来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跪拜在清朝皇族成员面前请求共同辅政,这其实上是一种以退为进,毕竟遗诏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皇族成员也不敢干涉的。

辅政四大臣以索尼为首,但是索尼为人圆滑、明哲保身,权力欲不强,后期四人之间的政治斗争主要在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进行,索尼无间调解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的矛盾,选择了坐壁上观,而遏必隆与鳌拜同为镶黄旗,则依附于鳌拜,鳌拜虽然排名最末,但实际上在四辅臣中权力最大,最终鳌拜联合班布尔善害死了苏克萨哈。

二、咸丰选给同治的顾命大臣

载垣是清朝皇族成员,他是康熙帝的六世孙,清朝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五世孙,而咸丰出自康熙第四子雍正帝之后,算起来载垣是咸丰帝是同族侄子辈,载垣是顾命八大臣名义之首。

同治皇帝

端华是清朝皇族成员,镶蓝旗人,他是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在道光帝时期,端华就是咸丰帝的顾命大臣,一直受到咸丰帝的信任,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景寿是镶黄旗人,满州功臣之后,还是道光帝的女婿,他的父亲是工部尚书博启图,景寿的身份就是功臣之后,皇帝之亲,被咸丰帝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肃顺是清朝皇族成员,镶蓝旗人,是端华的弟弟,他也是顾命八大臣中最有能力的人,是顾命八大臣的实际首领,肃顺主张重用汉人,是咸丰帝最为信任的人之一,在咸丰帝一朝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成为咸丰帝一朝最有实权的人物。

肃顺

穆荫是正白旗人,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后担任兵部尚书,曾与载垣一起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与英法联军谈判,被咸丰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匡源是汉人,在道光帝时期,以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是当时最为年轻的进士,后进入翰林院,咸丰帝时期,匡源得到信任与重用,担任礼部尚书,并进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上习行走,后被咸丰帝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杜翰是汉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父亲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杜翰在道光时期考中进士,到咸丰帝时期,被提升为工部侍郎,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后被咸丰帝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焦佑瀛是汉人,是道光时期的举人,很有才华,文笔很好,皇帝的诏书大多出自其手,被肃顺推荐给咸丰帝而得到重用,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后被咸丰帝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顾命八大臣

从顾命八大臣的身份来看,咸丰帝选择了3位皇室远支成员 2名功臣之后 3名有才能的汉人,注意了:咸丰选择的是清朝皇室远支成员,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与咸丰帝的关系已经很远了,他们虽然是清朝皇室成员,但根本没有继承权,相当于刘表是汉朝皇室成员差不多的关系。

相反,像咸丰帝自己的亲兄弟则受到了打压,比如恭亲王奕訢,是咸丰帝的弟弟,却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也是奕訢联合两宫皇太后发动政变的原因。

咸丰帝选择顾命大臣的原则是:自己提拔亲信。像载垣、端华、肃顺等皇族成员,如果不是咸丰重用,他们很难在朝廷提升高官,最多也就是继承祖先的爵位,而穆荫与景寿的提拔,多少沾了他们父辈的光,但也是咸丰帝一手提拔,而匡源、杜翰、焦佑瀛三个汉人能进入顾命大臣行列,这多半是肃顺的建议,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这三人同时又是咸丰提拔,所以对肃顺和咸丰都会比较忠心。

咸丰皇帝犯了个严重错误

比如顺治帝与咸丰帝选择辅政大臣,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顺治帝选择的没有皇室成员,全部是功臣名将,因为当时的清朝处于创业阶段,有军功的家族非常多,势力也比较强大,选择这些人几乎是肯定的事,不仅能拉拢家族,还能获取旗人支持。

到咸丰帝时期就不一样,几乎没啥功臣名将了,清朝到了咸丰时期已经衰弱得厉害了,八国英法联军都打进了北京城,咸丰提拔的是没落的贵族和有才能的士人,期望借助这些人的才能重振清朝,这是两者所处时期的不一样。

另一个不同就是顺治不用皇室成员,咸丰重用远支皇室成员,虽然做法不一样,但背后的道理都差不多,就是防近支皇室成员,重用远支皇室成员,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像曹丕重用曹真、曹休,不用曹植一样的道理。

慈禧太后野心极大

然而,咸丰帝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弄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并且把这两枚把印玺放在了两宫皇太后之手,皇帝所颁布一切诏书都需要两宫皇太后手中的御印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诏书,这等于是让两宫皇太后来制衡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商议出来的所有政令,都需要得到两宫皇太后的同意,再盖上御印才能成为诏书,如果两宫皇太后不同意呢?顾命八大臣的政令就没用,这是巨大的漏洞,咸丰帝等于是鼓励后宫干政,说白了咸丰皇帝还是不信任顾命八大臣。

如果这两枚御印在顾命八大臣手中,就是顾命八大臣的内斗,不会涉及两宫皇太后,咸丰这么做看似聪明,实际上埋下了后宫干政的祸根,而偏偏咸丰帝的妃子慈禧太后又是非常有野心的人,结果就直接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完全不如两宫皇太后

从咸丰帝的角度来说,他当然不希望任何一方打败另一方,他只希望顾命八大臣与两宫皇太后和平相处,但在权力面前,根本没有和平一说,有权力的地方必有争斗,这也是咸丰帝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被慈禧太后轻易打倒的原因所在,因为两宫皇太后有2枚御印,可以直接绕过顾命八大臣发布诏书,但凡咸丰给顾命八大臣一枚御印,慈禧也没这么容易扳倒顾命八大臣。

从这个角度来看,顺治的辅政大臣没有这个漏洞,但顺治这边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四大臣内斗,鳌拜弄死了苏克萨哈,索尼又年老去世,最终大权被鳌拜掌控,而鳌拜却遇到了清朝最有能力的君主康熙,而被康熙挫败,相反,同治帝的能力则是远远不如康熙帝的。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