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放过这4人?
80378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放过这4人?

我要新鲜事2023-10-17 20:11:110

前言:

朱元璋,这个开国之君的名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如雷贯耳。他以滚滚热血和铁血手段,建立了矗立在中华大地上近300年的明朝。

然而,这位开国皇帝也有他柔软而复杂的一面。在他晚年大肆清洗亲信的过程中,却有4人幸免于难,成为他心中难以割舍的软肋。这些人各有不同,但都代表了朱元璋某些特质的延伸,成为他心中一道道难以抹去的烙印。

朱元璋起义,逐步统一天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为帝,建立了王朝,是为明,史称洪武。经过长达30余年的战乱,这个国家终于迎来了统一。

眼看着迎来中国的“大一统”,朱元璋也步入了他的暮年。然而,在享受江山社稷安定的同时,这位开国皇帝的内心却并不如江山般平静。

或许是权力的恶习使然,亦或是建国之初积累的种种猜忌化为心魔。朱元璋的内心深处,对曾经并肩打天下的同志们产生了难以言表的疑虑。他变得愈发疑神疑鬼,视长期支持自己的亲信们为掣肘,害怕他们会夺取自己的江山。

于是在1380年,朱元璋下令对身边的亲信们一一进行清洗。这场清洗一共查办了34人,其中30人惨遭杀害,只有4人,因为各自的原因,幸免于难。这4人成为朱元璋心中的软肋,但也让他的心中留下了一点温暖,不至于让他完全堕入无边的黑暗与狂乱。

朱元璋的童年玩伴汤河,两小无猜的哥们儿

其中一位幸存者叫汤河,他与朱元璋是一对儿时的玩伴。

1350年,朱元璋16岁时,他们相识于朱元璋老家所在的安徽凤阳一个小山村。朱元璋是个穷苦的农家子,而汤河则来自村中的一个祖上世代为农的家庭。两个少年都是典型的乡村男孩,喜欢在山野间嬉戏打猎,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却也过得不饥不寒。

一见面,两个少年就产生了莫名的好感。或许是出身相近,又都有着热烈向上的心性,他们迅速熟络起来,成为了一对要好的玩伴。每天放牛时,他们就在山野间你追我赶;晚上也经常溜出家门,围着村边的火堆痛快唱跳。

随着时间流逝,朱元璋与汤河的友谊越发牢固。虽然朱元璋性格坚韧果敢,而汤河则比较谦和顺从,但正是这种不同的个性,让他们更加依赖对方。汤河总是能体谅朱元璋的脾气和想法,而朱元璋也深深信任汤河这位老实的好友。

然而好景不长,1354年,黄河决堤,朱元璋全家被迫逃难,和汤河失去了联系。直到1360年,朱元璋起兵反元的时候,汤河突然出现,要求加入到朱元璋的队伍中。

当时的汤河虽然身手不佳,但朱元璋却毫不犹豫接纳了他。或许,心中对这份童年友谊的眷恋,促使朱元璋做出了这个决定。汤河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左右。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380年,朱元璋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人。然而他的心却依然惦记着,当年那个在家乡山野间唱跳的少年汤河。

在清洗亲信的过程中,朱元璋下令放过了汤河。因为在他心中,汤河代表了他最原始、最纯粹的自我。那是他还是一个乡村男孩时的模样,单纯,快乐,充满希望。这也让他舍不得杀死汤河,只留他在身边,作为对过去的回忆。

朱元璋的养子穆英,视他如父

第二位幸存者是朱元璋的义子穆英。

1367年,朱元璋攻占金陵(今南京)之后,收养了一个叫穆英的孤儿为义子。当时穆英只有8岁,是一个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的可怜孩子。他落魄的处境激起了朱元璋的同情,于是朱元璋决定将他带在身边抚养。

起初,穆英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生怕自己有任何过失都会招来朱元璋的怒火。然而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发现朱元璋对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严厉,反而对他颇有疼爱之意。

朱元璋不仅给他丰衣足食,还专门请来老师,教他读书识字、学习武艺。他也时常亲自带穆英去郊外打猎,给他讲一些人生的道理。穆英感觉,朱元璋就像自己失去已久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爱护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穆英也逐渐长大成人,变成了朱元璋麾下一名勇猛的将领。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鄱阳湖之战中,穆英见朱元璋陷入重围,挺身而出,枪刺左冲右突,终于救驾而出。

这件事让朱元璋看到,这个当年捡来的孤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他的养育之恩。朱元璋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更加看重起穆英来。

到了1380年清洗禁军的那一年,穆英已经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尽管穆英也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但朱元璋还是下令放过了他。因为在朱元璋心中,穆英与自己的关系早已超越君臣,他视穆英如自己的儿子。所以即使政治环境再复杂,朱元璋也不忍心对穆英痛下杀手。

朱元璋宠妃的兄弟郭英,小心谨慎终获信任

第三位幸存者是郭英,他是朱元璋宠妃吴氏的同胞兄弟。

1357年,朱元璋在攻占集庆路(今江苏南部)时,认识了当地一位名叫吴氏的女子。吴氏聪明能干,很得朱元璋欢心,后来被封为宠妃。吴氏有一个同胞哥哥叫郭英,在吴氏成为朱元璋妃子后,郭英也被召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郭英性格比较内敛稳重,不像许多功高震主的大臣那样好大喜功。他谨言慎行,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由于他的姐姐地位尊贵,郭英理应可以仗势生事,但他从未越矩过分。反而因为谨慎的为人,赢得了朱元璋更多的信任。

后来,郭英也随军南征北战,为朱元璋攻取了不少城池。但每次得胜之后,郭英从不沾沾自喜,总是将军符交还,体现出对朱元璋的忠心。朱元璋看在眼里,更加确信郭英的性格谨慎稳重,不像别人那般功自傲。

到了1380年清洗的时候,郭英也被牵连其中。然而,多年来郭英一直小心谨慎,从不越过君臣的界限,这让朱元璋相信郭英并无他意。再加上他宠妃吴氏的情面,朱元璋最终决定放过郭英一马。

郭英的谨慎小心,成为他在这场风波中幸免于难的关键。他让朱元璋看到,即使获得权力与荣耀,也可以保有谦虚谨慎之心,不为权力所迷惑、不越过臣子的分寸。

朱元璋心腹的儿子耿炳文,以孝治国

第四位幸存者是耿炳文,他的父亲耿仲明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耿仲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以积极开拓的精神治理好了很多地方。这让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然而就在1367年 反元军进入大都(今北京)之前,耿仲明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儿子耿炳文,一定要替他继续辅助朱元璋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耿炳文遵循父亲的遗志,服侍朱元璋为天下打拼。他继承了父亲的治军才能,也以乐于奉献的心态辅佐朱元璋。虽然他并没有亲历过与朱元璋的血战时光,但耿炳文的孝顺与才干,也让朱元璋十分欣赏他。

1380年的清洗中,耿炳文也名列其中。不过考虑到他父亲耿仲明的恩情,加上这些年耿炳文对自己忠心耿耿,朱元璋决定放过他。或许朱元璋也希望,耿炳文能够传承父亲的遗志,继续辅佐自己治理江山。

耿炳文以孝治国的精神,感动了朱元璋,使他成为少数的幸存者。这也让朱元璋看到,一个家族的荣辱榜样,能够影响子孙数代。

结语:

当权者都有软肋,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也有自己心中的软处。这4个人,或因童年情谊,或有恩于养育,又或谨慎小心,每一个都触动了朱元璋心中柔软的一面。所以尽管政局动荡,他还是舍不得对他们下死手。

权力带来猜忌,猜忌又催生杀戮,这是每个帝王都难以完全避免的宿命。但这4个幸存者,也警醒着朱元璋,不要完全迷失在猜忌的痛苦中。热血没有冷却,童心依然存留,这是他们的意义。也许,正是他们,撑住了朱元璋心中仅存的一线温暖与理性,让这个帝国不至于陷入无边黑暗的深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