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到底是不是杀死赵匡胤的凶手?司马光一句话道出缘由
赵匡义,原名赵匡义,为避免使用皇帝哥哥的名字,改为赵光义。这种情况下,赵光义是否对这种局面感到厌恶还是调皮仍不得而知?
据传,在野史和演义中,赵光义一直被描述为一个负有多种罪行的人物,例如弑兄、杀侄、逼弟。那么赵光义实际上是否犯有这些罪行?
赵匡胤去世时,他有成年大儿子。因此,他的弟弟赵光义突然继位,这在中国历史上很罕见。这种皇位的转移方式引起了很多争议和猜测。
野史中普遍认为赵匡胤在年轻时遭到过非自然的死亡,他的弟弟赵光义因此而被指控杀害了他。
然而,史书《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篇》却对赵光义作出了相对辩护的记录。《宋史》也记载了金匮之盟的事情,那时赵普在赵光义继位六年后出现并呈交了太后与她的儿子们的约定。
据《宋史》记载,孝顺的赵匡胤前来探望母亲,杜太后按照例子与儿子闲聊,并表示她已经生病的不行,看不到他的继任者。她告诉儿子,后周灭亡是因为没有一个合格的君主。
母亲希望赵匡胤在他的侄子们有能力管理国家之前,先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等到赵匡胤的儿子成年再重新继承皇位。这样,宋朝就不会因为君主太年轻而失去稳定。
赵普为什么要六年后才拿出这道约定?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和记录的,正史的记载可能会经过皇帝的审阅和修改。与此相比,人们更喜欢相信野史中流传的一些八卦故事,它们更加生动有趣。
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一直是历史上的两个谜团。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司马光解释了这个谜。
金匮之盟其实是赵普为了迎合赵光义而想出的一个防止他人对赵光义造谣的办法。毕竟,作为开国君主,赵匡胤不可能听从母亲临终前的遗命来臣服于弟弟的统治。
然而,五代政治混乱的局面让赵匡胤感到不安。相比于将皇位传给儿子,他更关心赵家家族的稳定和他儿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当他即位时,他的大儿子还只是个幼童。他进行了多年的征战,不确定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这种情况下,考虑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是很正常的选择。
因此,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为亲王,并让他负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等到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时,弟弟赵光义已经成为一位有责任心和才能的政治家了。
时局已经无法挽回!宋太祖意识到,如果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儿子封为太子,恐怕他的儿子的皇位和他的寿命都难以保证。
宋太祖不希望在朝廷中出现动乱。尽管他内心不甘心,还想给皇都迁移重新调整朝政,但是命运让他有所不如,他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计划就驾崩了。
据司马光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的记载,开宝九年十月某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到宫中喝酒。酒过后,赵匡胤突然去世了。
宋皇后让太监去叫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来宫里。太监知道赵匡胤想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于是赶到赵光义的王府,想与他商量后继之事。
宋皇后没有想到来的是赵光义。她向赵光义祈求,说她和她的儿子们的性命全部掌握在这位弟弟,明天的皇帝手中。
赵光义回答嫂嫂:“大家一起美满生活。”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场面。
司马光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史官。他在写《资治通鉴》时是在宋仁宗年代,而众所周知,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慈君主之一。因此,司马光的记载没有任何蹊跷。
自从赵光义登基以来,宋朝始终保持平稳,没有任何动荡。可以看出,朝廷对赵匡胤的突然离世没有怀疑和猜测,对兄弟之间的继位顺序也没有出现任何争议。
一些谣言给赵光义带来了一些麻烦。加上他的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早早去世,民间对他的恶名只增不减,不管其中有多少内幕。
有个故事说,一位相士看见一个男人挑着两个幼童,随口说:“世人都说皇帝少年时就被挑选出来了。”这个故事和金匮之盟的故事一样,表明赵光义和他的哥哥都具备皇帝的天命。赵光义并没有弑兄杀侄。
最终,赵光义在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直到他的六世孙赵构迁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才没有了直系子嗣可继承皇位的情况。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