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朝篡位的人不在少数 为何唯独晋朝司马家族 被后人唾弃
在古代的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士族主导的格局,世家大族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官员的选拔是由士族举荐来实现的。科举制度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它选拔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子,不再局限于富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上升为官员,实现了官员的代代更迭,形成了阶层的流动,相互制衡。他们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个人,而是效忠于朝廷,为地方百姓服务。然而,士族社会与此不同,他们推荐自己的家族成员担任官职,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却使得皇权变得不稳定。
一、司马懿容易篡夺权力的原因
司马懿之所以相对容易篡夺权力,与士族社会有关。司马家族本身规模庞大,再加上曹爽兄弟对其他士族的压制,使得他们在机会出现时转而支持司马家。士族社会的特点是皇权与士族的平衡点难以把握。士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当皇权较弱时,他们容易联合起来推翻皇权。而当皇权较强时,也容易加速自身的灭亡,因为皇权更迭频繁。科举制度的出现后,皇权利用上下阶层的流动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士族的影响力。随后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多了。
二、曹爽与司马懿的对比
曹爽之所以在生死抉择面前表现得软弱,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考验。实际上,司马懿也在赌一把人生。如果他真的误判了曹爽,而曹爽全国动员对司马懿发动讨伐,司马懿的结局也将没有好下场。曹爽的问题实际上具有代表性,它揭示了一个道理:依靠祖辈打下的业绩是无法百分之百被下一代继承的,尤其是下一代只继承了官位而没有守住它的才能,那也经不起三代的考验。因此,结论是每个人在人生的后半段,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依靠前半生的积累来走完自己的路,不能寄希望于他人。
三、司马家族的行为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冲突
司马家族当街弑君的行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忠孝观念,即使是曹操在稳定汉末动荡时期也不敢废黜汉朝自立,而他的后代曹丕更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登上了皇位。然而,司马家族作为曹氏后人,竟然在当众杀害皇帝,一点面子都不给皇帝留这种行为与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冲突。在古代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士族阶层通常应该效忠于君主,忠诚于朝廷,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司马家族的行为违背了这些价值观,被视为背叛和不孝之举。
然而,司马家族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复杂性。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废黜和杀害曹芳,他们能够确保自己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然而,这种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不满,被视为违反道义和伦理的行为。
司马家族的行为导致了他们的崛起和建立了魏晋时期的司马氏政权,但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埋下了伏笔。这场政变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冲击。
- 0000
- 0000
- 0003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