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疏受的历史事迹,宁邑二疏所指的就是他们两人
历史上被人称为“宁邑二疏”的那就是疏广、疏受这一对叔侄。疏广出生时间不详,史书上对其记载,只知道他在公元前45年去世。而疏受的话,其生平更为不详,连他的出生和死亡时期都没有记载,其实这叔侄俩的事迹都差不多,有所相同。那么疏广疏受为何被合称为“宁邑二疏”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的事迹!
疏广疏受的历史事迹
他们两个从小都乐于学习,精通六经五义,先后都被朝廷征召为官,疏广先是做了博士郎,之后担任太子少傅,最后升为太傅。而疏受他在年幼的时候,就被举荐为贤良,征召为太子的家令,主管太子家中大小事务,为人十分恭敬,对礼仪等方面都精通,就因为日后跟汉宣帝的一次接触,就被升为太子少傅。叔侄俩共同服侍太子,传授其知识和为人之道,让太子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论语》等名著,于是,他们就想告老还乡。
于是,他们告老还乡的想法得到了汉宣帝的恩准,并赐予他们黄金20斤,而太子见自己两个师傅要走,追加赠予50斤,以表示他们对自己的教诲。直到他们两个离开京城的时候,大夫和亲戚朋友都在东郭门前替他们饯行,单单送行的车子就达到一千辆左右,路上观望的路人更是多不胜数,都赞叹道:“贤哉二大夫!”很多人都为此留下了眼泪。
二疏回到故里之后,不是过上奢靡的生活,而是将钱财赠予乡里。等到二疏死了之后,乡亲们为了感激他们两个的散金的恩惠,就把二疏的宅旧址取名为“二疏城”,在他们散金的地方,立下一个石碑,名为“散金台”,又在城中建造二疏祠,祠中放着二疏像,让后人们对此祭祀不绝。
疏广论遗产
?疏广论遗产其实讲述的是古人如何处理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理念,虽然疏广的方法让人看起来不尽情理,但是他的一番议论足以让人醒悟一番。谁都知道让子孙们活在安逸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会丧失斗志,只会逐渐地沦陷,此举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奋斗,才能够不断打造更加健全的人格,而如今的社会,家庭是富了,让孩子也富了,这其实是在害他们。
疏广回到家乡之后,过着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整天在家里大摆酒席,让那些长辈和朋友前来吃饭,跟他们一起娱乐。他还多次问自己的妻子家中的余钱还有多少,并多次催他们去购买食物。过了一年多后,疏广的这种做法,让族中的子孙们有所不满,跟疏广的兄弟们说:“子孙们都希望祖父还活在人世的时候,能够替家多赚取一些钱财,可是他每天这样铺张浪费,迟早家中的余钱会用完。希望您能够到我祖父面前,劝说他能够购买田地和宅房。”老人就找了一个机会,跟疏广说了这些话,疏广说:“我还没到老糊涂的年纪,只是家中原有的土地和老宅,足以让子孙们勤于劳作,就可以过上温饱不愁的生活,跟普通人差不多。但是如今有这么多的余钱,只会使子孙们逐渐懒惰。况且这些钱交到他们手中只会让他们就成了富人,如今的富人就是所有人的仇视对象。我没有办法来教导子孙,也不希望他们被众人所怨恨,更何况这些钱是圣上补贴我告老还乡的钱财,我希望跟乡亲们共同享受圣上的恩赐,来度过我剩余的时日,这不更好吗!”于是乎,乡亲们对他都表示心悦诚服。
汉书疏广传
?关于疏广,我们对他教育子孙的方法印象深刻,以至于后人能够记住他。其实在《汉书》中,关于他的事迹和言论都有所记载,想要了解其人,见《汉书》卷七一。
疏广,字中文翁,是东海兰陵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对《春秋》有所见解,由于他博学,族人们就让他来教授那些比之年幼的孩子,求学的人来自于五湖四方。之后,被征召做了博士太中大夫。在地节三年的时候,汉宣帝还只是被确认为皇太子,由于疏广的博学受到众人的称赞,就选他为太子少傅,过了没几个月,就被升为太子太傅。他的侄子疏受同样研读礼经,其思维敏捷,并且他还有满嘴的口才。
有一次,汉宣帝驾临东宫时,就是疏受前去迎接圣上,他能够快速的回答皇帝的问题,汉宣帝非常的高兴。之后没多久,疏受就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只要是太子上早朝的时候,疏广就会在前引导,而疏受跟在后面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师傅,可以说是一段佳话。太子位居东宫五年,已经是12岁,他已经对《论语》等名著有所了解,并通晓他们的真谛。疏广就对自己的侄子说:“我懂得一个道理,会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而令行而止的人不会遭受危险,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的话,那就应该及时隐退,这就是自然规律。如今我们两个的俸禄已经达到二千石,可以说身居高位,倘若我们两个这时候还不知道离开的话,那么将来肯定会有所后悔,所以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咱叔侄俩早点隐退,弄个荣归故乡的美名,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于是,疏广就上表朝廷请求让自己退休,汉宣帝认为他年纪过高,允许他告老还乡,并且赠予其大量的金银财宝。
等到疏广回到故里之后,他不断的以招待宾客的名义,散发银两,用来教导其子孙后代。
- 0001
- 0000
- 0000
- 00011
- 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