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度量鼎彝铭识,诠释吉金字法——评《宝鸡青铜器书法菁华》
《宝鸡青铜器书法菁华》
编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定价:980元
文字、青铜、城市是国家文明的标志。
中国成熟文字始盛于甲骨,赓续于青铜,统一于小篆;中国青铜文化滥觞于虞夏,成制于商周,繁荣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城市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建制成型于西周。以此评判,宝鸡为炎帝故里,姬周王兴之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出土大量有铭青铜器,时间跨度上起商末下至两汉,长达一千多年,保留下当时珍贵的礼制和史实,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堪为当之无愧的“青铜器之乡”。可以说,宝鸡恰好处在青铜、文字、城市规制三条文化主脉的交汇点,所出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无可争议的国之重器。故而有关宝鸡青铜器文化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总体上看,前贤著述虽丰,但侧重各有不同,大多聚焦于考古、历史方面,于其铭文书法艺术的批评却稍显不足。《宝鸡青铜器书法菁华》一书,能够另辟蹊径,从金文书法角度入手,着眼于文字的流变以纵览青铜文化历史,妙用传统金石著录之法以“考镜源流”,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是,该书主旨、结构紧扣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脉络,在着重展示文字原貌的同时,力求通过对青铜标准器形制的精准呈现,来传达时代主流的文化理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书中所陈示的器物,开篇于“韦亚方鼎”,收束于“元兴元年弩机”,印证了“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不开的”,用直观的方式,书写出中国青铜器的政治功用,及其由宗教礼乐祭祀向社会生产生活转变的整体趋势。突出表现了宝鸡王畿重地所出国之重器的瑰丽庄重,表达了中国青铜文化精神之要义,彰显着殷周时期政治中心,祖先祭祀与国家制度的等级化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器物的罗列呈现,清晰揭示出宝鸡青铜器及铭文书法的阶段性特点。
同时,文中十分注重对器物的形制、纹饰、乃至色彩的真实再现,多选取最具特色的青铜器进行局部放大,细致入微地呈现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鼎、觯、簋、卣以及剑、戈、弩机等青铜器铭文内容的释读,可使读者对器物本身有更深层的感知,有助于理解具体器物与其特定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能够直观地诠释出青铜器的历史意蕴及其时代人文情怀。这种视域与高度,完全顺应了当前的学术潮流,十分契合传统治学之要。
二是,大体勾勒出中国金文成熟发展的轨迹。宝鸡青铜铭文上承甲骨,下启小篆,完美展示了自商至汉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铭文的大体风貌,具有无可置疑的历史真实性。这些内容因出于当时的国家政治文化中心,自然反映出时代主流文化特征,保留着中国早期文化发展进步的时代印记,“制度法象之所寓,圣人之精义存焉。”关键是,青铜器物的发展往往服务于政治需求,铭文书风的嬗递亦带有鲜明的时代制度色彩。由商入周,王朝的更迭也带来青铜文化的重大转折。书中所选殷商、西周、春秋战国青铜器铭文就很好地展现出这种书法艺术的时代新变。盖商代重祭祀,原始的宗教信仰与祖先崇拜熔铸于青铜之中,形成了带有狞厉气质的纹饰和图腾意味浓厚的族徽式铭文,表达着强烈的“亲亲”观念,透露出自然拙朴、象征性强的书法特色。而西周是中国礼乐制度构建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国家建构时期,这一时期的铭文,蕴含着时代主流政治理想和文化审美,体现出文字的逐渐成熟与发达。
书中所收西周金文相较前代更加典雅大气,结体愈发端严,字形逐渐简化。至西周中期,用笔已见明显篆意。中期以后,为便于纪史,青铜铭文篇幅愈长,文辞愈加华美,文章结构更加严整。至西周晚期,字体更重布局之美,符号化意蕴更浓,构成了中国文字书写的基本典范。这种典范因周代礼制巨大的影响力,得以发扬光大,遂在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奠定了自兹以降中国文字书写、文章布局的规范。该书深谙于此,其择取宝鸡地区出土有铭青铜典型器物,依时序编辑整理,这样,能系统而直观地展现出金文从产生到成熟的演变轨迹,为读者梳理出清晰的时代文化脉络。
此外,该书在编辑方面颇具匠心,它不仅以时间为轴线,将宝鸡各时期的典型青铜器排列出来,而且采用同时代对比的方法,将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生产的青铜器进行比较,按照以类相从原则,遵从古人金石汇编体例,“按器为图,因图系说,详其方圆围径之制,高广轻重之等,摹篆铭词,各为释文”,详细标注各器物的基本形制、出土地点、庋藏之所、铭文释文等信息,并对其书法特点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其中一些难解的古文以楷书写定,对遗漏的文字,另加方括号标出。这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坐标,对通过金文书法风格来进行青铜器断代及判明器物出土地有很好的帮助。这种方法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材料。
三是,把握了金文书写之要,提供金文研究的学术坐标。考辨之要在于稽古,书法之妙在于法度。中国考古可追溯于宋人金石之学,而金石之学侧重于文字。尽管学界对青铜文字的书写成文方式尚存争议,但对其释读、鉴别、审美的方式与倾向则是一致的。由于青铜铭文特殊的成字方式,加之原本器物久经岁月侵蚀,多至文字漫漶不清,故而许多著作在展现其原貌时,难免图版与实物的偏差,使得最终效果未能尽如人意。然该书恰从这一难点入手,从不同角度,采用原大与等比例放大结合的方法,将青铜器物整体、局部、铭文、拓片、释文等进行多方对照,使得其蕴含的信息及时代精神能够最大限度的呈现出来。这种方法颇合古代金石学“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的标准。这是该书精妙之处,也是其创新所在。这种方法不仅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器物和文字的整体面貌,而且可以通过细微比较,观察器物刻工及风格,掌握金文书写的细节,这为铭文书法鉴赏,乃至青铜器物鉴别,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同时也为其书法艺术研究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
四是,释读了中国金文书法特征,为研习者提供临池范本。古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从具象到抽象,从记事到审美,其结构问题、布局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字研究中一个难解之谜。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汉字如何从强调个体到突出整体,如何从寥寥数字到鸿篇巨制,这些字法、文法等重点、难点一直缺少系统的、具体的整理研究。
该书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其所选殷商铭文,重在表现其甲骨与青铜交汇时期族徽象形特征,所选西周铭文,重在表现其礼制建构时期之典雅气度,所选春秋战国铭文,重在展现文字的结构布局,所选秦汉铭文,重在凸显字体重要转变时期的特点,从而自然地体现出青铜文化发展的脉络、文字演进的必然,以及书法艺术不断提高升华的轨迹。将中国上古文字发展、成熟、巨变尽显其中,将中国文字篇章结构,布局呼应,皆在青铜铭文中完美体现。从中亦可看出,书法之美伴随文字的产生而出现,这就是人们在研习书法时多穷究文字之文化蕴涵的原因所在。故而学习金文书法,势必要对其文化意蕴和时代特性有深刻把握。而如何明晰金文字体结构变化,如何评判其字法精妙所在,如何理解其兴盛与演化的内在原因和审美驱动?这些问题长期未见清晰解读。该书以厚重的功力,精湛的学术水准,对铭文内容进行训释,对文字结构、布局、章法等都有独到见解。对于金文书法的评价简短凝练、切中肯綮,牢牢抓住其中精髓,点明各时期金文的主要字法特征,给读者研字临摹以很好的启迪。
约而总之,皓首穷经易,推陈出新难。能在研究热点中寻得新路,真的是难能可贵。该书著录详实、图版精良,文字专业水平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全书指导思想明确,视野开阔,尤于文字书写艺术的表现上细致清晰。对中国书法研究,特别是金文研究而言,堪为一部专业性的力作。
作者:李小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