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王占奎、雷兴山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从2014年9月开始启动了周原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工作。基于对周原遗址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考古队在工作启动之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工作按照两个方向逐步展开:一是在贺家北区域以凤雏建筑群为中心,对该区域进行尽可能的全面揭露,以期在整体布局中考察具体遗迹的性质;二是以厘清周原遗址内的池渠、城墙等大体量“框架性遗迹”为目标,了解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建立遗址内诸如城墙、建筑、手工作坊、墓地等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探索都邑性遗址田野发掘的新方法。
按照发掘计划,在前期详细勘探的基础上,考古队对贺家北区域的清理揭露了2处夯土基址、1处“居址—墓葬区”、2座车马坑,还对水网系统中的5处池渠遗迹进行了解剖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新发现凤雏三号夯土基址位于1976年发掘的凤雏甲组基址南侧约40米,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总占地面积约2810平方米。在基址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社”。依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推断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曾失火后又经修葺使用,直到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居址—墓葬区”的发掘共有西、东发掘点:西发掘点共清理西周时期具有相互叠压打破关系的遗迹149处,包括中小型墓葬24座、灰坑124处、房址5座。墓葬时代贯穿整个西周时期,20座墓葬中有16座带腰坑,坑内殉狗。其中,西周早中期之际的M11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随葬品最丰富。出土铜器21件,铜器铭文显示墓主人为昔鸡,曾受周王后的派遣去谒见韩侯的夫人乃姞,并受到韩侯的赏赐。东发掘点共发掘西周墓葬4座、灰坑10座。4座墓葬均为西周晚期,且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扰,仅M30发现有6件青铜器,铜器铭文显示墓主可能为“姬生母”。
车马坑(CMK1)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长4.3米,东西宽3.2米,内埋一车,推测驾四马。局部清理后发现车轮牙为青铜浇铸而成,由四节组成,其径约1.6米。车軎、车辖、衡饰上的纹饰皆为绿松石镶嵌而成,这种做法以往罕见。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车马坑整体打包吊装回实验室清理。
在以往发现的基础上,周原水系考古工作又取得了新突破。以淤土堆积为线索,通过追踪勘探,新发现大面积淤土遗迹3处、沟渠13条,并对部分遗迹进行解剖发掘。结合“云塘—齐镇—召陈池渠”遗存的考古成果,可以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着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引水渠、干渠与支渠等不同层次的水系遗存,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
贺家北区域内凤雏三号夯土基址、“居址—墓葬区”和车马坑的新发现,结合以往董家窖藏、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甲骨遗存的发现,显示了整个西周时期内该区域在周原遗址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持续的考古工作,重要遗迹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加明了,会进一步促进对周原遗址聚落结构、凤雏建筑群性质等重要问题的研究。
周原遗址内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以往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与丰镐遗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最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工作,尤其是以淤土遗存为线索,为旨在探寻聚落结构的田野作业提供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