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樊温泉
郑韩故城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它位于新郑市市区及其周围一带——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故城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宫殿区和大多贵族府邸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为郭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分布着郑国贵族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等。自西周末年桓公封于郑,至韩灭郑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新郑先后作为郑国和韩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539年之久。
2016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进行了主动发掘。它们均位于故城的东城,且在隔城墙东侧的文化路上一北一南分布,北城门遗址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大时代的社会面貌,郑国三号车马坑则是当时周礼制度体系下的集结。二者一大一小,遥相辉映。
北城门遗址位于文化路北端,在隔城墙与北城墙交汇处,共布10×10米探方68个,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发掘期间共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16条,城壕1条、水渠1条,瓮城城墙1处,城门2处,灰坑、水井、墓葬等共计45座,还有排水管道、活动硬面、踩踏面、瓦砾层等重要遗迹。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探明了故城春秋时期北城门的结构为一陆门一水门,印证了史书上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证史、校史作用。其次,我们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瓮城城墙,平面形状为曲尺形,残长78、宽32、残高7米。
城墙上还发现了当时的建筑遗迹,体现了筑城者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如此综合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科学的选址、完整的都城形制和宏大的规模气势,展现了郑韩故城在中国都城城市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
在文化路的南端就是郑国三号车马坑,这是继郑公大墓时隔16年后的又一力作。该坑为春秋晚期郑公一号大墓的陪葬坑,呈南北向近长方形竖穴土坑状,口大底小。坑口南北最长11.7米,东西最宽10.6米,深5.9米。上层厚约3米的填土为夯土,下层为多层从四周向中间倾斜的淤土层,淤土层富含陶片、炭粒、兽骨和少量红烧土块。坑底清出至少124匹平铺的马骨,马骨几乎全呈头向西足向南的侧躺式摆放,东西向5列,南部坑边和东南角马骨叠压2到3层。在南半部的马骨上残存有4辆拆车葬式的木车和5个缷掉的车轮痕迹,其中1号车为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2号和3号车为舆宽1米左右的小型行车,另1辆车损毁严重。
郑公大墓陪葬各种车辆48辆以上,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匹之多,在我国东周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为研究周代车马葬制、葬俗、马匹特征等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北城门遗址清理的带车辙的道路遗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二者相互结合,为描绘车辚辚马萧萧的春秋战国的人文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韩故城采取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的原则,将漫长岁月中深埋地下的郑韩荣耀一一揭露。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的发现犹如一北一南两颗明珠,镶嵌于这部鲜活流动的春秋战国史中,不仅为我们研究不同时期故城的结构布局、墓葬制度、防御体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为科学制定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世复原历史场景、传承历史文明,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