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浅析早期都邑营建中的水管理
《周礼》记载营国选址重在地之中央,《管子》记载营城选址重在河流湖泊之畔,且高低得宜。都邑中的辟雍、沼、池在文献中早有记载。《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汤誓》:“虽有台池鸟兽”。《竹书纪年》:“三十七年,周作辟雍。”《史记·封禅书》:“灃、滈有昭明、天子辟池。”《考工记·匠人》中有沟洫的记载。金文中有莾京的记载,《遹簋》:“唯六月既生霸,穆穆王在莾京,呼渔于大池。”据专家推测莾京有大室、璧雍、莾宫、湿宫,借助水景营造,达到与水相宜、景到随机的营造目的,体现了先人都邑水系营建的科学性。
水管理理念的科学性
都邑选址是城市营建的重要部分。早期文明多发源于大河之畔的支流水系附近。通过年代测定,良渚古城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证实了良渚遗址水利系统建设有着科学的规划。二里头遗址坐落于伊洛河之间东西延伸的狭长台地东端,即利用水源又降低了抗洪涝的风险。3号与5号基址之间通道路土下,发掘近60米的木结构的排水暗渠,在宫殿区发现有两条规划早于墙和路的小沟,两条宫殿区外侧的小沟,推测有排水的作用。还发现作用尚未明晰铸铜作坊区南部的长100米以上,宽16米,深3米的二期早段壕沟。
巩义稍柴遗址坐落在伊洛河与坞罗河交汇的台地上,伊川南寨遗址选址于曲河和伊河交汇的台地上,郑州大师姑遗址位于须水河和索河交汇处。郑州商城临金水河、熊耳河等自然河流,通过自然河流、引河水进城以及开凿水井,排水系统由地面明沟、地下陶水管、石砌暗渠管道、护城河以及湖泽组成,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给排水系统,利于商人用水。在宫殿区发现多条壕沟,除了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以外,应主要起着排泄洪水和生活废水的作用。洹北商城西靠太行山,东有黄河,北有漳河,南有洹河,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消除洪水灾害。紧邻洹河,不仅为城内的生产生活用水,也为水运交通的实现提供了便利。
商代邑聚通过水沟、水道、水管等形式多样的设施,构建起连接各个建筑物、贯通邑聚内外的输排水系统,在我国城市水利发展史上值得称道。古都西安选址有八水绕长安的考量,北宋东京的选址与水系营建密切相关。都邑选址是先人处理复杂人地关系的开端,古代都邑在营造过程中要重视水的运用管理。先民择址有着“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都邑营建、选址要选有水的宜居之地。《水龙经》中记载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凝注则内气聚,水深民多福,水浅民多离”。水在早期农业的生产和先人生活日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水管理技术的创新性
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将考古成果引入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竺可桢强调利用历史材料,构建和诠释中国自己的古代科技史以来,考古成果对文化遗产的内涵诠释帮助很大。夏商时期使用的建筑材料,除土木石料外还有陶制品。专家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早期诸多遗址中有公共水道、陶水管等遗存,体现了先民营建材料上的智慧。
平粮台古城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三条陶水管铺设的管道呈倒“品”字形排列,发掘时管道还保留5米多长,埋于两个门卫房中间的路土下。一端有榫口,另一端稍粗,可以套合在一起,且端口之间有一定的落差,可以顺利地将城里水排出。平粮台古城遗址二期文化出土的陶质排水管T38③:10,夹砂灰陶。一端敛口,另一端直口。饰弦纹,是预埋的管道,铺设于修建之前。这些陶水管在实际运用中排出城中积存污水。
二里头宫城水管理规划科学,有明沟暗道、地下排水管、水井、水池、散水设置等。二号宫殿庭院有两条水道,一条就是陶制管道,留存下来陶管有11件。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发现有15件陶水管,泥质灰陶,器形较大,制作工整,一端口边稍内曲,另端口边稍粗,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烧造水准。
偃师商城发现全城范围内的排水设施,除了排水明沟渠,还有精心设计的可以引、蓄、排水的水沟。陶水管也有了器形上的创新,如“漏斗形”“方筒形”造型,对形成城市的水利系统又更进一步。郑州商城诸大型宫殿建筑也有地下排水管道,在宫殿区发现6件陶水管。
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大都发现于房屋建筑遗址中,其形状既有内径一致的圆筒形,也有两端粗细不一的喇叭形,此外还发现有三通形的陶水管,很像现代引水设施中的“三通管”,作纵横改道用。这精巧的设计是当时匠人在实践中质的创新。李乃胜、李清临等通过技术手段研究发现安阳殷墟出土陶水管的烧造温度已经达到了1000℃,发生了玻璃现象,这能使陶水管的质地更加密实,更有效地防止渗水,体现了陶水管制作工艺科学性的再度创新。殷墟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管,是跟作坊有关系的陶质管道遗迹。商代陶水管形制多样,一种是简单两端直径大致相同的,一种是大头套小头,一种更进步的三通管因地制宜地形制解决管道不同方向的铺设问题。商代城邑中的排水设施已成为必备的营建工程,不再局限于规模较大的城邑,在较偏远的城邑也有出现。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基址,也发现陶水管道从东门台基下通过,说明这套传统的建筑技术从商到西周是一脉相承的。陕西长安丰镐西周遗址5号基址附近有4节西高东低的五角形陶水管道。洛阳东周王城北城墙外侧有两条平行铺设的分段套接陶水管。
良渚遗址早期的水利营建、二里头择都与陶水管的使用、偃师商城多处水道(系)遗存的进一步揭露、商代殷墟的陶水管等遗存体现先人利用陶器耐腐蚀、防水的特质的智慧,纳入城市营建的科学中,从生活用陶发展到建筑用陶。这些出土遗存是中国文化遗产科学性的体现,是先人科技创新精神的载体。
《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代都邑可持续的城市水管理理念和营建方式有着大智慧。后世孙叔敖与芍陂、邗沟的故事、西门豹治邺、鸿沟的故事、百里长渠的由来、李冰与都江堰、郑国渠的来历、灵渠、大运河等故事谱写了我国早期先民与水的博弈史。先民水管理的智慧,体现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这些水管理与水环境治理的传统知识及传统技术的实践、成就,为今天思考水管理的可持续实践提供了继承和发扬先人水管理经验和服务当下水安全管理的途径。
(作者:李云方
作者单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 0000
- 0006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