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
发掘单位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 赵永军
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修筑的第一座都城,是金代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2公里,阿什河左岸。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代皇帝统治,历时达38年。作为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金上京城保存之完好程度,在历代都城中也是少有的。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有的城门外附加有瓮城。
长期以来,金上京城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非常有限。着眼于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双重需要,根据上京城遗址的面积与遗迹、遗物分布情况,以及上京城的保存与研究现状,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金上京遗址考古工作计划》,该工作计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于2013年启动实施。
金上京遗址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我国古代兼具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特征的一处重要的大型遗址。作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一座古代都城,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加强金上京考古工作力度,通过有限的考古工作提取更多的学术信息,将为深入研究金上京及金代考古开创新的局面。
2013年以来,先后对金上京外城城垣、外城门址、皇城及其皇城外南侧大街道路系统开展考古发掘,并重点对皇城及南城(内城)开展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初步了解了皇城的范围、建筑布局和特征。
金上京皇城(即宫城)建于南城内偏西处,通过勘探,确认皇城平面为长方形,略呈东北—西南向,南北长约649、东西宽约503米。城垣为夯土筑,未发现角楼等遗存。在皇城西墙和南墙外,发现有壕。在皇城内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基址,殿基平面呈“工”字形。皇城南墙中部地表为三个豁口,两侧有两个高约7米的土阜,对峙而立,称为阙。两个大土阜间又有两个小土阜,各高约3米。大、小土阜间是皇城南门的3条通道,中为正门(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其他三面城墙是否有无门址一直不明晰。2020年通过开展详细的考古勘探,在北、东、西三面城墙上亦确认有三处门址,北门基本和南门相对,东、西门大致处于皇城内南起第二建筑址至第三建筑址之间的位置。
为进一步掌握和了解皇城门址的基本特征和建筑结构,2021年6月至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对金上京遗址皇城东门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本年度发掘的遗迹主要有皇城东门址、皇城内的三座建筑址、皇城内外的道路以及城内的排水系统等,遗迹保存较好。
皇城东门址,系由南、北墩台和门道组成,整体呈殿堂式结构。两墩台夯土基础东西分别长约14.1-14.2米,南北分别宽约7-7.1米,残高 0.6-1米。四周有宽约0.4米的包砖墙,只有局部还有青砖残留。每个墩台上分布两列三排6个方形的磉墩,边长约1.5-2米,磉墩由碎砖瓦逐层夯筑,深约1.3米。两侧墩台为单开间两进深的布局。中部为东西向单门道,门道底部为夯土筑基,门道下的夯土和两侧的墩台的夯土基础为一体的。门道宽约3.8米,门道夯土基础上未见路土堆积及踩踏面,推测门道上为铺石板的道路,但已遭破坏殆尽。门道和两侧的墩台形成了三开间两进深的殿堂式城门结构。
门址南北两侧城墙为夯土筑,外侧包砖。发掘部分夯土宽2.2-2.9米,上部遭破坏已不存,现存高0.7-1米,两侧有宽0.6米的包砖墙,可见深0.4米的包砖墙基槽,只有局部有长条砖残留。城墙的包砖墙向上有收分,形成一定的坡度。墙下有砖铺散水,散水宽0.4米,可见城墙上有出檐的建筑构造。
城墙外侧为石子垫层地面,基础厚约0.2-0.3米,为石子混合黄土夯筑。城墙外侧局部有铺砖甬路,宽约1米,长条青砖铺筑,沿城墙平行分布。
揭露的道路系统较完整,东门址通往城内有一条东西向道路(编号 L1)。L1平面呈长条形,揭露部分长20米,宽2.8米。该路面夯土基础,中部隆起约0.15-0.2米,宽约1.1-1.3米。两侧有沟槽,沟槽内铺砌长方形石板,用以增强稳固性及承载力,残存石板长0.95米,宽0.55米,厚0.2-0.25米。
城内沿城墙走向有南北向道路(编号L2),发掘部分长50米,宽约2.5-2.8米。L2与L1构造相同并且垂直相交,在城内侧构成了十字交叉的街道布局。该道路打破地面铺砖,北部道路在排水沟的上方通过,大部分已经坍塌不存。
城内门前南北分布的两列建筑基址,分别编号1号台基址、2号台基址,2组台基南北对称分布。
1号台基东西走向,发掘部分东西长 21米,南北宽11.7米,夯土基础高0.75米。磉墩分布有序,磉墩呈方形,边长1.2米左右,全部为碎砖瓦夯筑而成。进深约4.2米,开间约 5.8米(两磉墩中心距离)。南北东三侧皆出檐,东部边缘有踏道,为廊庑类建筑。
2台基和1号台基对称分布,形制相同。两个建筑址规模巨大,只发掘了少部分。根据大规模的勘探结果,两条基址通向皇城中部的核心宫殿区,长度约180米左右,并且南北方向上有通道与其他廊庑类建筑相互联通。
南北两侧建筑址以一座门楼(牌楼)建筑相衔接,该建筑基础南北宽约8.5米,东西长约14米。其基础部分夯土分层不明显、土质不纯净,有别于两侧的廊址,推测应为后期增筑的。该门楼与东门址东西向相呼应,在一条轴线上,由道路L1相联通。其规模、布局和东门址基本相同,亦为殿堂式的结构。
揭示的排水系统较为完整,但坍塌严重,以暗渠涵洞为主。排水沟最深处约3米,以砖砌券顶的涵洞为主要形式。排水设施特征显著,年代大致有早晚两期。
从所发掘出的遗迹可见,当时的建筑布局规整有序,有整体规划性。
出土器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大量砖瓦和装饰性构件,陶凤鸟和鸱吻等残件大量出土,一些新种类的装饰构件首次发现。
有少量的陶瓷器、金属器和石器等。瓷器以定窑白瓷产品为主。少量的铜钱,多为宋代钱币。
本年度发掘所揭示的金上京皇城东门址结构特点,为殿堂式城门的结构,其区别于已知的上京城外城(郭城)门址的一般特征。
经过比对研究,金上京皇城东门址的建筑特征,与辽上京宫城东门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应该是受到了辽代建筑技术的直接影响。
本次发掘所获资料是辽金都城考古的重要收获,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金代都城城门规制、皇城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增添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将进一步推动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执笔:赵永军、刘阳、徐怡涛)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