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2020十佳图书编辑说 | 文明星火不息,考古探其究竟——《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推介
18127

2020十佳图书编辑说 | 文明星火不息,考古探其究竟——《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推介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11:504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向这些入选图书的图书编辑约稿,从编辑的角度,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

文明起源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经久不衰,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五千年”如何追寻,如何证实?也一直自豪于中国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连延不绝的文明,如何寻找中国古文明的上限,探究史前文化?红山“中华第一龙”、龙山黑陶蛋壳杯、仰韶彩陶盆、良渚玉琮王、石家河聚落、三星堆青铜人面具……考古发现越来越多,考古遗存越来越丰厚,零零总总,总是扣人心弦。

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

作者:严文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定价:98元

最早的水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几粒水稻种子,其特征与野生稻有明显不同,更接近于栽培稻,并共出了打制石器,据此长江流域最早的稻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左右。与稻作农业相配套的土地、灌溉、排水、气候等要求较高,属于一种精耕细作的活动,与之相关的手工业也较为发达,相比于以狩猎采集、旱地农业为生的人群而言,稻作农业人群技术水平更高,文化水平更为发达,可见稻作农业在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稻作农业的起源

纵览中国考古发掘历史,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史前遗址达140余处,而其中80%以上分布于长江流域,可见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中心之一。关于稻作农业起源,严文明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边缘起源论,即水稻栽培和驯化是产生于野生稻分布地域的边缘,而非中心区域,因为边缘地带气候、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来说较为恶劣,人们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忧患,所以需要储存粮食或者发展农业技术,而野生稻分布中心地带的人们没有这种需求,所以水稻驯化是从边缘开始的。

稻作农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稻作农业产生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域扩展,自其产生至距今1万年左右,主要以长江中游为中心扩大;之后在公元前7000~前5000年,则向北、向东扩展,即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地区,北方到了河南;到了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朝北进一步渗透到黄河流域,比如山东、河南、陕西;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中国属于铜石并用时代,逐渐开始向南方扩展,到达了广东省;进入青铜时代,向南扩展到了云南、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区。

陶器的发明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使得该区域人类经济进入到较高阶段,与此相应的,烹饪小粒性食物的需求也促使了陶器的发明。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公元前12000年左右的陶器,为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则是平底器。稻作农业的生产率高,人们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单位里获得更多粮食,食物储备充裕且有了剩余,因而也就有更多的人力从觅食裹腹的活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专业手工、制造工作,诸如铜器、陶器、玉器制作和养蚕、丝织等。

城市的出现

距今5000年左右,农业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出现剩余产品,经过生产、交换最终转化为社会财富,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则不再完全是平均分配了,社会变得复杂。财富分配不均使得一部分把握宗教、军事、社会权力的人变得更富,部分人变得更穷,社会贫富分化,阶级逐渐产生,从墓葬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可以看出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围绕财富分配产生的还有流血冲突和战争,随着资源的整合,人们逐步向大型聚落聚集。手握权力、财富、人口的阶层想要长久的享有这一切,保护自己、防御侵犯,便开始营造城墙,修建防御工事,城址出现,城市逐步形成。

《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一书选取了严文明先生数十年来关于长江流域考古发现、文明起源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包括与日本学者的对谈、演讲文稿、书籍序言和研究文章等共20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长江文明起源相关问题,既有稻作农业、陶器、城市起源研究,也有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考古学文化个案分析,更有长江流域在中国乃至世界早期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论述,对长江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横向、纵向分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本人自2011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读书,首次接触考古学课程,次年选择攻读考古学专业,才逐步学习到严文明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仰韶文化到新石器时代其他考古学文化,到中国文明起源等等。作为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著作等身的大家,曾经只在文章、书本中窥见先生的渊博学识。直到2018年入职文物出版社,近水楼台,与诸位先生有了工作上的来往,才如追星一般有了与偶像面对面的机会,此前只在课堂上听过的老师忽然走进了现实。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与严先生的接触相对多了一些,对先生的印象也步下了象牙塔,多了几丝人间烟火气。

编辑出版《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的时候,严先生已年近九十,但每次校样都按时返还修改意见,纸稿上的标注十分清晰工整,对于编辑的疑问认真讨论解决,书中用到的彩版照片也有许多年前拍的,保存精致而无褪色。而且先生的语言功底着实深厚,对笔下的文字也很负责,稿件基本没有修改,是我们编辑最喜欢的一类作者。近年来先生除了将毕生研究著录成书以外,还陆续将自己的考古随笔、散文诗歌、人生经历记录在册,收录于《足迹——考古随感录》(2011年)、《丹霞集——考古学拾零》(2019年)、《浚哲诗稿:附亲友诗选》(2019年)、《耕耘记——流水年华》(2021年,待刊)等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条理清晰,先生的绘画、书法也颇有功力,甚至连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国画、插图、素描都保留完好,堪称手账范本和先锋。

该书为16开本,平装,身量较小,印刷精良,适合随手翻阅;全书语言平实通俗、说明清晰易懂,不失为一本优秀的考古学普及读物。该书也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本文仅简单介绍、梳理了部分书籍内容,对严文明先生的研究论述也只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有待各位读者认真阅读、各抒己见。

作者:乔汉英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0004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