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墓主竟是他!江村大墓墓主考
18149

墓主竟是他!江村大墓墓主考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49:010

江村大墓是近年来陕西考古发现的一座大型汉墓,因其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江村东,故有此称。

该墓位置特殊,形制呈“亞”形,且规模巨大,备受学界瞩目。笔者不揣鄙陋,拟从其位置、形制、规模、陵园设施、外藏坑等方面分析考证,以求确定其墓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墓 葬 位 置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西端,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100米,其东北是窦皇后陵,间距仅有800米;西南是薄太后陵,距离也不足2000米。

从其位置来看,江村大墓的墓主应当与窦皇后、薄太后关系特殊,此地绝非常人能够入葬。更为关键的是,考古资料显示,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外围有一周更大范围的陵园墙址,其东西残长1200多米,南北宽860米。这表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同在一个大陵园中。

西汉帝陵均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汉高祖长陵的帝、后陵即在同一个陵园中,高祖陵居西,吕后陵位东。汉景帝阳陵外围也有一周大陵园,将景帝陵园和王皇后陵园界围其中,而且也是帝陵在西,后陵居东。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情况与汉阳陵非常相似,虽然居西的江村大墓外围有石砌的陵园界线,位东的窦皇后陵也有自己的夯土园墙,但二者却同在一个大陵园中,如此布局明显体现了帝、后“同茔异穴”的葬制。

墓 葬 形 制

江村大墓形制为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的“亞”字形,这种形制在秦汉时期,一般均为皇帝或皇后级别的顶级贵族使用。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西汉帝陵中,从开国之君汉高祖到末代皇帝汉平帝的陵墓均为“亞”字形,西汉的皇后陵墓也大多为“亞”字形。

另外,像刘邦的父亲太上皇、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等,因为其生前或逝后被尊为“皇”、“后”,其墓葬也是“亞”字形。总之,当时只有皇帝、皇后或相当于其地位的人才能使用“亞”字形墓葬,他人则未见一例,即便尊贵如诸侯王亦然如此。在河北石家庄附近发现的赵王张耳墓“有南北二条斜坡墓道”(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洛庄汉墓是吕王吕台之墓,“主墓室的结构和形制,是一座有东西墓道的‘中’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崔大庸等《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M1被认为是江都王刘非之墓,其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斜坡墓道,墓葬形制呈‘中’字形。有学者认为北京大葆台汉墓是西汉后期广阳王刘建之墓,“刘建墓有南北两条墓道,以南墓道为主。”(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考古资料表明,从汉初到西汉后期,诸侯王均为“中”字形墓,绝无“亞”字形墓葬出现,更遑论其他贵族大臣。袁仲一先生认为,“先秦及秦汉时期,墓葬形制的不同代表墓主地位的高低。天子级的墓为亚字形,即在墓室的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条斜坡形墓道;诸侯国君的墓为中字形,即在墓室的东西或南北两边各有一条斜坡形墓道;卿大夫的墓多为甲字形,即在墓室的一侧有一条墓道,……。”如此看来,使用“亞”字形墓葬者只能是皇帝或者皇后。江村大墓仅从形制来判断,应该不是一般臣民的墓葬。

墓 葬 规 模

从墓葬规模来看,江村大墓也是一座超大型墓葬。目前发现的西汉时期土圹竖穴墓,除了帝、后陵墓之外,规模较大者当是洛庄汉墓,墓室东西长3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295平方米,深20米左右(崔大庸等《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大云山汉墓墓口南北长35.2米,东西宽26米,面积约915平方米,深19米。其他诸侯王墓则多小于上述墓葬,列侯墓葬规模更小。

根据考古资料,江村大墓的墓圹边长72-73米,面积5256平方米,深达30多米。无论是从其墓室规模,还是墓葬深度来看,都远远超过了诸侯王墓。汉代有严格的葬制规定,湖北云梦睡虎地汉简中就有《葬律》,其中对列侯的葬具、墓室深度、封土高度、墓地面积、陵园建筑等都有严格规定(彭浩《读云梦睡虎地M77汉简<葬律>》《江汉考古》2009年4期)。东汉经学大家郑玄注《周礼·春官·冢人》引《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 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史书也有“(武原侯卫)不害坐葬过律,国除”的记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可见汉代葬制不仅从礼仪方面有等差区分,而且还以法律的形式做了严格规定,如果逾制,后果相当严重。一般情况下,包括诸侯王、列侯等高级贵族在内的臣民应当不会冒险违规修建超等级的墓葬。因此,从规模来看,江村大墓应当高于列侯、诸侯王墓葬。

陵 园 设 施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自汉景帝阳陵开始,除了大陵园之外,帝、后陵墓还有各自的小陵园。其陵园界线为夯土墙垣,平面形制除成帝、平帝陵园为长方形外,基本呈方形,其中武帝、宣帝陵园较大,边长超过430米,其它帝陵陵园边长为420米左右。在江村大墓四周也发现了陵园边界,以卵石砌筑(暂称“石围界”),边长390多米,宽约1.5米。尽管江村大墓的陵园构筑方式与其它帝陵不同,但其所起作用相同,即标识陵园界线。而且其陵园规模也接近于一般帝陵的数据。

西汉帝陵陵园除了夯筑园墙之外,还有门阙建筑,位置在四面园墙正中位置。“汉景帝陵园南门遗址东西全长134、南北宽10.4 ~27.2 米,总面积 2380 平方米。”汉宣帝陵园“东门遗址面阔84.24、进深20.36米,由门道—‘隧’、二塾和二配廊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宣帝杜陵陵园》,科学出版社,1993年)这是两座经过考古发掘的门阙遗址。另外,经考古勘探发现,西汉帝陵均有门阙,其面阔多在86—130米之间,进深约13—17米。

根据上述资料,西汉帝陵的门阙建筑规模最大者为景帝陵园的南门遗址,面阔超过130米,最大进深27米多;较小者为宣帝陵园东门遗址,面阔84米、进深20米。江村大墓四面也发现了门阙遗址,只是因其陵园砌石为界,门阙均在每面石围界正中外侧的位置,但其规模与形制基本与其它帝陵接近。以保存较好的东、北门址为例,“经勘探发现,北门址由两个平面呈“凸”字形的夯土门阙组成,间距约2米,东西对称分布,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东西面阔约88米,南北进深约16米”、“东门址由两个平面呈“凸”字形的夯土门阙组成,间距约1.5米,南北对称分布,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南北面阔89.5米,东西进深约16.5米”。勘探资料显示,江村大墓墓园的东、北门址规模与宣帝陵园东门遗址接近,而且其形制也与宣帝陵园的门址相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宣帝杜陵陵园》,科学出版社,1993年)。

根据江村大墓的陵园设施来看,其陵园规模、门阙形制也与其它西汉帝陵相近或相仿。

江村大墓东门址平剖面图

外 藏 坑

西汉帝陵陵园中均有数量不等的外藏坑分布,特别是距文帝时代较近的汉景帝阳陵,“在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封土以外钻探发现从葬坑(即外藏坑)81座。”“坑的宽度3—4米,绝大多数均在3.5米左右。最长的坑超过100米,最短的坑只有4米。”(焦南峰等《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文博》1999年6期)外藏坑“由坑体与通道 两部分组成”,“已发掘的11座外藏坑,除K14东西两端带有斜坡通道外,其余只在西端有斜坡通道”, “坑体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外藏坑内由上棚木、立柱、侧枋木、挡板、封门、铺地板、地栿等木结构构成长条形箱式空间,在此空间放置各种陪葬品”。

外藏坑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着衣陶俑、陶、铁、铜等质地的明器陪葬品,以及木车马遗迹、车马器等。另外,还出土有“宗正之印”、 “别藏官印”、“大官之印”、“大官丞印”、“宦者丞印”、“府印”、“右府”、“西府”、“山府”等明器印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帝陵东侧11—21号外藏坑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期)。文、景之后的汉武帝茂陵也发现了大量外藏坑,“帝陵墓室周围呈放射状分布有150座外藏坑”,“外藏坑平面多呈长方形,最长的达98.5米,最短的仅3米,宽度大多在4米左右,最宽的为7米,最窄的仅有1.4米。”因其未进行考古发掘,文物内涵不是很清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帝陵东侧11—21号外藏坑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

江村大墓在陵园以内,墓室外围也分布有大量外藏坑,其中东侧24座,北侧20座, 南侧17座,西侧54座。这些外藏坑平面形制以长方形为主,长度大多在4—90米之间,宽度2—5米左右。大多由通道和坑体两部分组成。除个别两端带有斜坡通道或无通道外,绝大部分只有一端斜坡道,坑体均为长方形竖穴形制。外藏坑底部均有上棚木、地板、侧枋木、封门等木椁结构。

根据目前已发掘的8座外藏坑来看,规模较小者出土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文物;较大者一般出土有数量不等的着衣陶俑、陶器、铁器、铜器、车马器等,另外,还发现包括木车马在内的大量漆木器遗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村大墓外藏坑也出土了“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

在秦始皇陵也发现了180多座陪葬坑(即外藏坑),段清波先生研究认为,这些陪葬坑是秦始皇“借用先秦以来车马坑陪葬的形式,将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模拟、设置在地下,由180多座陪葬坑构建的外藏系统象征着中央集权体制被模拟在陵园。”(段清波《外藏系统的兴衰与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文物》2016年8期)汉承秦制,西汉帝陵外藏坑的象征意义应当与秦始皇陵是一致的。焦南峰先生认为,汉景帝陵已发掘的11座外藏坑“代表和象征的是卫尉、宗正、少府三卿或其下属官署机构。”(焦南峰、马永嬴《汉阳陵帝陵DK11—21号外藏坑性质推定》《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江村大墓四周的外藏坑无论从其数量、分布形式、规模尺寸、形制结构、文物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与汉景帝陵高度一致,特别是其中也出土了多枚官印,因此,这些外藏坑也应当是模拟官署机构。这种围绕主墓室设置的大量外藏坑既然具有如此象征意义,在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的秦汉时期,其墓主应当非皇帝莫属。

西汉11帝唯汉文帝葬白鹿原。《汉书》载:汉文帝后“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乙巳,葬霸陵。”《水经注·渭水》云:“霸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江村大墓位于白鹿原西端,符合史书记载。

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江村大墓的墓主应为汉文帝刘恒。

作者:马永嬴、曹龙、朱晨露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