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中国“地中”:考古印证历史 难怪古人说“影差一寸,地差千里”
26672

中国“地中”:考古印证历史 难怪古人说“影差一寸,地差千里”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4:42:300

地中”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中国的名字来源,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象征。古人如何确定“地中”呢?其实,古人是通过测量夏至日影长度来确定“地中”位置的。

“中”字在甲骨文中有三种含义,分别是观测风向、王权旗帜和立表测影。立表测影是将“表”垂直立在地面,然后查看“表”(股)所“勾”出的日影长度,以确定季节变化。“中”在古代既代表王旗,也代表掌管测算时间(协风与测影),是权力的象征之一。

在尧舜时期,“中”的概念出现了变化,衍生出了“地中”的空间概念。清华简保训是周文王临终之前的遗言,以“舜求地中”与上甲微“追中测影”,告诫姬发遵循“中道”,后来儒家由此形成“中庸”思想。舜是通过天文测量而得到“地中”。

古人确定“地中”位置的方法是测量夏至日影长度,但周礼和周髀算经记载的夏至日影长度不一样。现代考古发现,两本文献记载之所以不一,原因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势力测影的结果。不过,实际测量结果印证了周礼“尺有五寸”的说法。

地中标准从“一尺六寸”变为“尺有五寸”后,嵩山成了地中所在,此后历代都城基本都围着它在建。因此,地中文化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如今国名中的“中”、文化中的“中”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由此也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事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