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天下瓷器为何聚于景德镇
67720

天下瓷器为何聚于景德镇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36:503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中国的对外名片有哪些?有人说是,这是一张充满茶香味的百年历史名片。也有人提到丝绸,这是一张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名片。

丝绸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更是以中国的名字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明永乐青花缠枝纹执壶 现藏故宫博物院(王恩山 供图)

英文“China”,首字母大写表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陶瓷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

曾几何时,在蔚蓝、深蓝乃至浓黑不可测的大海上,一艘艘鼓起风帆的大船,满载景德镇瓷器,在季风的吹拂下驶向世界各地。

景德镇,这也许是一个中国人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

世事如棋,本来在中国地图上难以发现的坐标,竟然令世界魂牵梦绕

这个隐蔽于山水之间的小镇,因瓷而兴,因瓷而盛,虽地处偏僻,但视野宏大,她究竟是以怎样的传奇因瓷而众所周知,并以精湛的陶瓷技艺屹立于世界,成为中国的一张璀璨名片?

探究天下瓷器为何聚于一镇,这还要从最开始说起。

昌江 图源:网络

古时,景德镇称之为“昌南”,因起初坐落于昌江之南而得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水土宜陶成为“昌南”崭露头角的伊始。

高岭土 图源:网络

丰富的瓷石和高岭土是“昌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唐朝时这里的瓷业便开始兴盛,在南方所有窑场中,“昌南”是最早使用单一瓷石烧造出精美的青白瓷。

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青瓷;唐代之后,则形成了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南青北白”局面;到了宋代,“昌南”以清秀淡雅的青白瓷在南北众多名窑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在这个被誉为审美高峰的风雅宋朝,瓷器出现了品类众多,百花争艳的景象,中国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而此时的“昌南”只是遍布大江南北的瓷区之一。

那,为什么会是景德镇?

然而也是在宋朝,“昌南”这座小镇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为宫廷的御用瓷器,宋真宗皇帝甚是喜爱,甚至将自己的年号“景德”给予“昌南”,自此,历经千年,景德镇之名沿用至今。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至北宋徽宗年间,金兵南侵,东京汴梁陷落,宋庭北方国土大规模沦陷,史称靖康之变

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了景德镇,景德镇以包容之势海纳百川,这加速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崛起。

公元1278年,赐予景德镇名字的宋朝,在元朝的金戈铁马下正式结束。

此时,历史再一次选择了景德镇。

忽必烈

同年,忽必烈在距离景德镇约20公里外的浮梁县建立浮梁瓷(磁)局。“浮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白居易《琵琶行》曾见“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统治者在朝代都尚未立足为稳之时,却迫不及待设立瓷局,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浮梁瓷(磁)局的设立主要烧制皇家御用瓷、朝廷祭器和商品瓷。公元1368年,朱元璋将浮梁瓷(磁)局改为陶厂,在清康熙年间最终改称御窑厂

御窑厂作为官窑,倾天下之能工巧匠,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工艺的集大成者

官窑在景德镇建立,使全国所有的制瓷资源都向景德镇集中,景德镇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中国瓷器“至精至美,莫不出景德镇”。

景德镇窑火千年而不败,因瓷器而名扬四海,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维克多·雨果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动情地写过这样一首诗《中国花瓶——赠中国小姑娘易杭彩》,他将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比作美丽的少女;

你,来自茶国的小妹

做的梦又奇又美:

天上有座大城崔巍

中国是天城的城郊。

姑娘,我们巴黎昏暗,

你在寻找,天真烂漫,

寻找金碧辉煌的花园,

以及孔雀开屏的奇妙;

你笑看我们的天顶。

有小矮人高高兴兴,

对你的瓷白色眼睛,

把纯洁的兰华轻描。

西方人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可见一斑。

如果说宋元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贸易主要还是限于亚洲,那么到15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景德镇的瓷器贸易可以说是遍及全球。

清代景德镇人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中描绘了景德镇瓷器流行中国,行销世界的盛况:“(景德镇)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为何景德镇能够在世界上享有如何大的影响力的崇高的声誉?

这和御窑厂有着莫大的关系。

景德镇御窑厂(王恩山 供图)

御窑厂一直以来都是是专门生产皇家御用瓷器,官窑在景德镇的建立,使所有的制瓷资源都向景德镇集中。

这一点不难理解。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皇家对御瓷需求的增加,御窑厂无法完成朝廷下派的大量订单,便招募民窑匠人生产瓷器。

民窑匠人在完成短暂的服役后又回到自己的作坊,逐渐将御窑制瓷要求带向社会,民窑的技术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与御窑厂看齐。

景德镇瓷行的兴旺发达,吸引了大批各地商帮在此建立运营。其中都昌人创建的“都帮派”主持圆器制造和烧窑行业;徽州人建立的“徽帮派”垄断了商业和金融行业,还有剩余26派别等等。

正如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所说:“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

这样一来,景德镇就汇聚众多力量,不仅形成了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也随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瓷文化圈

这个瓷文化圈以景德镇老城为原点向外辐射,不仅波及了周边城市、沿海地带,而且波及了全中国、全世界。

景德镇老照片 图源:网络

就像“要先富,先修路”一样,交通运输占据着重要作用,而昌江在景德镇瓷器的外销之路中功不可没。

景德镇瓷器顺昌江而下达鄱阳湖,再分别到达广州、宁波、泉州、漳州等港口,销往世界。

御窑厂的设立、商帮的运营、便捷的交通,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本身就高品质的瓷器,给景德镇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西方人对瓷器爱不释手。美国学者甘雪莉在《中国外销瓷》一书中言简意赅地归纳到“用惯了粗糙厚重的低温陶瓷餐具的欧洲人,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中国白色瓷器”。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图源:网络

瓷器不仅外形如玉般漂亮,还能防酸防腐,使用后也极易清洗。在此之前西方人所用的陶器、木器、锡器,在光滑白净的瓷器面前显得如此粗拙不堪。

瓷器一时之间在欧洲风靡。

海外的订单纷纷向这个昌江之南的小镇涌来,这座极具生产能力的城市,不仅要供应皇家用瓷、贵族用瓷、老百姓用瓷,还要供应全世界的贵族用瓷。

国外博物馆 图源:纪录片《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文明和财富,在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博物馆里,我们都能看到景德镇的瓷器,它们在博物馆里静静地向世人展示曾经承载的荣耀与故事。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制瓷,吸引着无数个瓷艺爱好者慕名前来,和北漂、广漂一样,景漂也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代名词。

其实在历史上,景德镇便不乏“景漂”。

郎廷极行乐图

比如说——郎廷极,清康熙年间丰田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在他任景德镇驻厂督造期间,开启了景德镇官窑的“郎窑”时代。

清康熙 郎窑红长颈瓶

其最高成就当属盛极一时的“郎窑红”,红釉瓷烧制难度极大,郎窑红历来被视为珍品瓷,其釉色浓厚深艳,好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被称之为“牛血红”。

唐英

又比如说唐英,清雍正年间沈阳人,在他任景德镇督陶官近30年的时间里,为皇室烧造60余万件瓷器,然而他在历史上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唐英潜心研究陶艺,经常躬亲指挥,并致力于制瓷技艺的总结和改革,他编撰《陶冶图说》更是详尽地记录了制瓷的全部工序,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不朽之作。

清乾隆 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主持烧造的瓷器不论是釉色还是器形,均达到极高水准,也令雍乾两朝的瓷器达到历史巅峰,被誉为“国之瑰宝”。

图源:景德镇文旅

景德镇是一个古老的城市。

但古老不代表保守,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来到景德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景德镇沉淀的千年瓷都文化深深吸引着这些对陶瓷艺术深感兴趣的人。

同时,新的思想与创意也为陶瓷这个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演绎新的故事。

图源:景德镇文旅

对陶瓷的共同热爱,对陶瓷艺术的追逐探索,让不同国籍、肤色的人们,相聚一堂。

在景德镇,这里既可以容得下朴素的现实,也可以实现炽热的梦想,年轻人的日常不一定是“诗与远方”,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种可能,尤其享有内心的宁静、自由、快乐。

当大城市抱怨着“996”“内卷”,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精神内耗,即使叫嚷着“躺平”似乎也无法治愈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不如来景德镇看看吧,岁月的时钟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敲响,辗转于不同的房屋,在老房子里看得见风景,看得见传奇,更看得见一种回归简单的生活真实感,景德镇的烟火气,最抚人心。

图源:陶溪川文创街区

景德镇的一天,总在满怀期待中开始,又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太阳碎碎的光芒洒落在瓷儿上,眼波流转迎面撞进轻柔的晚风,一千年的事儿,怎们能在一天里说尽呢?一辈子的事儿,又怎能在一个片段里讲完呢?

那不如,我们去景德镇吧,一起全景式探秘中国瓷都的传奇。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