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精准盗墓,随葬品一件不剩,考古人员抬头一看墓顶,激动了
靖边杨桥畔汉墓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的重灾区,早几年已转移到老少边穷地区,如陕北盗墓活动远比咸阳、西安猖狂。或许有网友会问题,陕北有什么好盗的?错,陕北每个市县的古代文化遗存都相当丰富,特别是古长城沿线,秦汉时期古墓甚多。
比如靖边县杨桥畔镇境内,便有陕北最大的汉墓群,在这里发生盗墓活动,没有人会感到意外。
杨桥畔是靖边县东部的一个小乡镇。这里地貌特别,广袤的黄土高原与荒芜的毛乌素沙漠在这里接缘;平原农耕与草原游牧这两种最传统的文明在此交融——中原民族与匈奴等北方民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大量古墓葬和古城址的存在,证明杨桥畔当年是多么热闹,多么有人气,戍边将士、随军家口构成了杨桥畔古墓葬古城址的历史。
杨桥畔汉墓群位于杨一村、杨二村一带,老坟梁、渠树壕古墓地都在这里,其地下古墓之多、数量之大十分罕见,仅一个老坟梁,保守估计就有几千座古墓,有人甚至认为有一万多座——称为陕北最大的汉墓群,一点也不夸张!
1980年代后期,随着文物交易市场的放开和兴起,盗墓者开始光顾这里,当时也没有严格的管理,这里成了盗墓者的天堂。
杨桥畔汉墓群真正引起政府重视,应该是因为太中银铁路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了“太中银铁路考古队”,对杨桥畔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从2007年7到2008年12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考古队分两次对铁路将经过的老坟梁墓地沿线,进行勘探和发掘,很小的范围内便发现了近200座古墓。仅在铁路基槽范围内就有墓葬130座,发掘了其中的100余座,其中有3座是价值很高的壁画墓。
所发掘的墓葬中,有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圹墓等多种墓室形制,以砖室墓居多,多为中型墓葬。这些墓的地表为黄沙所覆盖,叠压的黄沙层很厚,平均厚度在3-5米,沙层之下是含有大量料礓石块的硬土层。
墓室便掏挖在硬土层中。
从墓葬形制变化和考古出土物特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分期——老坟梁墓年代始葬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末王莽时期突然衰落,到东汉初期彻底弃用。
结合史料分析,杨桥畔汉墓群的出现与弃用,应与军事活动有直接关系。
老坟梁墓地在杨桥畔镇杨一村东边,与杨一村相连的杨二村西南边的渠树壕,也分布有汉墓,附近有古城遗址,当年汉武帝曾派军北征匈奴,在此设置边城,戍守边疆。
可见,杨桥畔汉墓群埋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非常有考古价值,老坟梁墓发现被列为2008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3年,“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0670-2-154。
在墓葬群被发现、古墓价值被确认后,盗墓者对陕北这片最大的汉墓群更有兴趣了,墓地上不断出现盗墓者的身影。
2015年,在杨桥畔镇杨二村西南方向约2公里处的一座汉朝壁画墓被盗墓者盗了。
被盗墓地当地人叫渠树壕,位于芦河南岸沙滩梁峁区,东北距明长城遗址烽火台约600米。周围有大片的林地和耕地,这为盗墓者提供了方便。
出于抢救文物的考虑,经批准,当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这座墓进行发掘和清理。
考古发掘时,出于保护沙漠植被的考虑,没有采取常规的“大揭顶”办法,而是通过密集钻探,厘清下面堆土层的情况和分布范围。
该墓座西朝东,由斜坡墓道、封门、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呈“甲”字形,位于距地表9.3米的地下。造墓时先挖好拱顶土洞,再在土洞内用条砖暗箍砌筑前、后室。墓室做好后便进行“装修”,在前室和券顶壁面上绘制壁画。
盗洞打得很准,刚好位于封门旁。用流行的话来说,可谓“精准盗墓”。
封门用子母砖错杂、呈“人”字形斜立砌堵,盗墓者将南侧封门砖拆下,进入前后室。
室室内淤积从盗洞流下了来的泥土,随葬品被盗掘一空,随葬品一件不剩,仅在墓道西端底部的填土内,发现了一枚五铢钱。后室是放棺材的位置,也没东西,棺材和人骨早已腐烂无存,从淤土内发现少量人骨渣,在前室东南角出土两枚棺钉和一块板瓦。
这块板瓦瓦呈拱弧形,背饰绳纹,面饰有麻布纹和绳纹。此瓦不应该是墓中物,可能是原墓地上建筑遗存,从盗洞落入墓室中的。
但是,面对空空的墓室,考古人员并没有失望,反而相当激动。抬头一看,墓顶上绘满天文星象图——这发现太重大了。再一研究,竟然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为完整、要素最全面的星象图。
原来,前后墓室的南北两壁都绘有壁画,墓室顶部满绘星象图,前后室拱顶相连,浑然一体。
前室四壁和券顶绘满壁画,后室南、西、北三壁未作绘画。
墓室入口南北两侧各绘一执铩武士。
前室北侧东壁上下分栏绘骑马图和山峦图;西壁分栏绘制侍女和熏炉;前室南侧正中上下分栏绘楼阁庄园、宴乐人物、祥禽瑞鸟和仙人图等,共10幅。
后室西壁枋额之上绘一瑞兽,瑞兽图保存完整,色彩鲜明。
墓室券顶通绘天文星象图和仙游人物图。
星象图画幅通长57、宽2.7米。星象图有日月、四象(也称四灵、四宫)、二十八星宿,即——
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宫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北宫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四宫二十八宿以北斗为中心,环绕四周。
星宿图上还绘有如三台、郎位、天牢等中外星官和伏義、女娲。伏羲、女娲居于整个天象图的中心区域,伏羲居东,女娲居西,脸面相对,上身均做人形,下身为蛇尾状。
天象星宿图中四象之一的朱雀脱落,所幸的是中部和西部的二十八星宿图等保存较完整,42处墨书题名清晰,星云、人物和动物形象生动拙朴,局部虽有星辰脱落,但对整个星象图的完整解读基本没有影响,十分珍贵。
能得到这么珍贵的星宿图,得感谢盗墓者的精准盗墓,如果将盗洞打在墓顶上,这图就被破坏了。真是不幸中的幸事!
要说明的是,发现星宿图在中国考古界并不是第一次。
2008年太中银铁路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在同一片墓地的壁画墓壁画上,已发现二十八宿象图;在陕西定边郝滩汉壁画墓、西安交大汉壁画墓也都曾发现宿象图,但渠树壕壁画墓券顶所绘星象图更完整,且成序列。
如此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齐全的二十八星宿,说明早在汉朝时,中国已有极高的天文学水平。
这是中国天文学考古中首次发现如此珍贵的星宿图,为快速准确地认知和研究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官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在天文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极具价值。
(注,部分图源资料)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