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2022生机大会#从乌苏里江畔小南山的粗朴玉玦,到环太湖流域良渚的崇高神人兽面,及汉墓里华贵肃穆的金缕玉衣,至清宫中繁复精绝的文玩旧藏,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已至少绵延不绝九千年。
漫漫长河中,周公制礼作乐,以礼维系社会有序和谐,玉器发展在西周迎来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期待观众朋友们能从丰富精美而规矩灵动的西周玉器中,窥见那个古老悠远的繁华盛世,一如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发出“郁郁乎文哉!”的慨叹。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国博物馆的文物170余件(组),以玉器为主,辅以少量的青铜器和金器。展出重点玉器大多来自西周时期的晋侯墓地,其用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独特、纹饰流畅,充分体现出周“监于二代”、“文质彬彬”的时代风貌。
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组合完整、器类丰富、制作精良、琳琅满目的玉器是其中最重要、最引人瞩目的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经数千年发展,至西周时期而达顶峰的最有力证明。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郁郁乎文哉” 即是对西周礼乐文明的赞美,我们也可将其视为对这种制度文明表征之一的玉文化的精当概括。换言之,这些珍贵的“宝玉”,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以“文”为特征的西周礼乐文明。
展览整体划分为“玉之美”和“礼之玉”两大主题单元。“玉之美”从玉器的艺术特点出发,具象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礼之玉”从玉器的功能制度出发,分类叙述西周玉礼制度的前代继承、用玉创新和材质延展。
玉之美
玉,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石之美者”。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诗经·卫风·竹竿》中即记述了玉与人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象。
玉之美,初探古玉之隽美。红青碧绿黑白,繁杂参差的玉料折射出一派溢彩流光的亮丽景象。鱼牛鹿兔龟蝉,因料施工的技艺雕琢出一众千形万象的独特造型。龙纹凤纹人纹,内细外粗的双线谱写出一片婉转流畅的飞扬文章。
璀璨琳琅
西周时期玉料繁杂参差而用料讲究,青玉、白玉、碧玉、黑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料珠等皆用。琢玉者因材施艺极尽能巧,形成一道溢彩流光的亮丽风景。
斐然成章
西周玉器多采用片状切割法,将玉料剖为多片,然后依照玉料的形状来选择题材。纹饰方面,西周盛行以砣具雕刻内细外粗的双阴线来表达龙、凤、人等纹饰,造成婉转流畅、灵动飞扬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一面坡”。
礼之玉
周人崇礼尚玉,天地鬼神皆以玉飨。《周礼·大宗伯》所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彰显出玉器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深厚涵义和崇高地位。
礼之玉,略窥玉礼之源流。礼在庙堂,亦在平常,既是装饰,也是礼制,以璜组佩为代表的西周佩饰用玉在器型和组合上具有重大变化创新。玉器和青铜器同为此时期礼制的最重要载体,礼制主题元素在不同材质的表达上交相辉映。
监于二代
历史更多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周人制礼作乐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改良改进至大成。良渚时期即有成熟的玉礼器系统,而玉礼器作为礼制的重要见证物,在数千年残存的斑驳痕迹里,我们或能窥见其中的些许联系。
一以贯之
玉器和青铜器同为礼制的重要载体,在装饰元素设计上具有共通性,如龙纹、凤鸟纹等。由于材料质地导致的工艺差异,青铜器上纹饰的处理和表现相对更刚劲夸张,玉器上则相对更婉转流畅。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