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发现22个互通盗洞,300人盗挖,附近村上男女大都来“上工”
秦人墓地考古中发现的疯狂盗墓现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人墓地,在1990年代被大规模盗发,是近几十年全国持续时间最久,破坏最严重的一次盗墓活动。
此后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当时盗墓的疯狂。
大堡子山秦人墓地的盗挖是从墓地的东北、北部开始的,一步步蔓延到墓地的中心区域。
盗墓者对这一带的地下墓葬分布情况比较了解,盗洞分布很有规律,间距一般在5至7米。原来分布在东北、北部、西部山弯这一片的葬墓,位置就是这么分布的——密集的盗洞,表明地下墓葬十分丰富。
这些盗墓者很有意思,以为墓地所有区域的墓葬分布都是这样,到中心区域仍以此密度盗挖,不放过一寸可能有宝物的地方。
所以,墓地中心区域有很多盗洞挖瞎了,下面什么也没有,盗洞离墓室相距很远。但有的盗洞已挖到了大墓的边缘和墓道。
当一处挖出随葬品后,其他盗墓者便会快速蜂拥而至,以出土随葬品的地点为中心,在周边四处乱挖,无序盗抢。
可以想见,当时这一片全是人头,个个挥铲动锄,挥泪如雨,人声鼎沸,惊叫声不断……1992年夏天,有一天有300多名盗墓者出现在盗墓现场。附近有一个村子,稍为能劳动的男女,一多半人都“出工”了。
随葬的一号车马坑被翻的底朝天,而且是多次、反复被盗翻。
大墓墓室所地位置,盗洞多达22个,平均每9平方米就有一个盗洞。当时的考古人员用“蜂窝式”来形容眼前所见。
盗墓者先开挖竖穴盗洞,挖到墓室底部的生土层,发现无物可盗后,再横向开挖盗洞,很多盗洞互相之间都挖通了,形成了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地下隧道,比1940年代抗战时冀中地道还要复杂。
这些盗墓者在地下隧洞内从容作业,用短柄锄四处挖掘寻宝。据当年知情人士介绍,在将大件随器品弄出盗洞后,还会对盗洞内的土壤进行一番处理,大的土块要捏碎,碎土捧起细滤,防止有小件文物落在土中。
所有盗挖现场都不止一批盗墓者光顾,往往是你盗过了,我再来滤一遍;今年盗过了,明年还会有人来挖。
所以经过累年的盗挖,大堡子山墓地“很干净”,墓地中心区的M2、M3大墓和车马坑内随葬品被盗一空,用“洗劫”二字来表述更贴切——如水洗后一般,不剩一点。
虽然盗挖很疯狂,但因为大堡子山地下墓葬极为丰富,有不少中下型墓幸运地逃过了被盗命运。
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9座中小型墓葬,均保存完好。
据考古报告,大堡子山墓地的中小型墓葬都是竖穴土坑墓,坐西朝东,一般长2-5米,宽1.4-2.7米,深3.06-7.6米不等。
虽然规模不比M2、M3这样的大墓,但在中小型墓内竟然也发现了殉人。有殉人的墓会在侧壁上掏挖壁龛,将殉人安置其中。
墓主都是直肢葬,头西脚东。除随身之物外,主要随葬品均放置在头部西端的头箱内。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石器以及殉牲等,还是颇为丰富的。
上述是1994年对大堡子山秦人墓地第一次考古发掘时,发现的盗墓情况。
1998年,甘肃文物部门又对大堡子山一带的墓地,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当年2月23日-5月22日结束。
发掘区域为与大堡子山隔河相望的永坪乡境内的赵坪墓区。
这一带位于永坪乡赵坪村北边,处于西汉水支流西和河南岸二级阶地上,也是被盗重灾区之一。
二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座,车马坑1座。
3座墓中也都有殉人,其中M1使用殉人7人,M2使用殉人1人。
3座墓葬都被盗过,但由于这些墓葬近河,地下水位较高,盗洞容易塌方,所以盗墓者没敢像大堡山那边样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盗挖,很小心谨慎,仅将竖穴盗洞挖下去看到的随葬品盗走,不敢再横向掏挖隧道,大部分随葬品因此得以保存。
从3座墓中,共出土铜器65件、玉器20件、石器44件、骨器4件、贝类13件、铁器4件、陶器11件。这些文物十分珍贵,但是,如果不是及时考古清理,这些随葬品估计不久就会被盗墓者弄走。
车马坑就没能这么幸运了,因为埋得浅,在地下4米处就能挖到,盗墓者没有被活埋的担心。所以,地下文物绝大多数都让盗走了,仅出土部分车马器、车马饰及铜簇和个别陶器、铁器及漆器残片。
赵坪墓区车马坑,比一期考古发现的车马坑要幸运一点,没有被“乱翻”。所以看到了当年埋葬时的大概情况:坑内随葬有5辆车,辕东舆西摆放。第一、三、四车为驷乘,这是四匹马拉的豪车;第二、五两车为两匹马挽驾。
但也看到了恐怖的一幕,在第一乘上意外发现了1个殉人。
这个殉人应该是当年这辆车的御奴,相当于今天的专门司机——被处死在自己驾驭的马车上。有车网友会说,司机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弄不好就出交通事故,其实在早期,司机更危险,还有为主人殉葬,给主人到阴间开车的义务!
(注,部分图源网络)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