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下葬前一天必有一活动,天要黑时才开始,否则不尊重亡人
传统丧事中的“送程”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传统丧事有很多忌讳和讲究,有些风俗至今仍在农村地区流行。
下葬的前一天,叫“正吊日”,正吊也叫开吊,允许各路亲友前来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这是整个白事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天,丧家要桌席酬谢宾客邻里,这叫“办事”或“办大事”。
正吊日晚上,就是亡人时间了,次日棺材即要下葬,俗称“要走了”。因为要远行,得向生前一样,给亡魂饯行,要举行一种送行仪式,俗称“送程”,也称“起程”、“关盘程”。
这是过去农村丧事必不可少的程序,必做仪式,天要黑时才能开始。如果不送程对亡人不利,是不尊重亡人,亡魂去阴间的路上不顺利。最糟糕的是,万一亡魂不送不走,则大不吉利。
在苏北等地,送程时要给亡魂备好交通工具——三顶纸花轿,一大两小。为什么要三顶?除了亡魂外,还要给两个前来接人的阴间当差小鬼准备。大轿在前,亡魂坐;小轿在后,小鬼坐。
还要准备火把、堂号灯、照路灯,桌子、祭菜等。
火把是柴扎的,较粗,点燃后比较亮,持续时间长,现在图省事,直接用一长棒来制作。堂号灯就是过去的可防风的带罩油灯,外贴书有亡人堂号的纸。照路灯需要最多,一般用三尺六寸长单根芦柴棒,裹上棉花草纸,蘸以松香素油,既旺火又抗风。
我小时候在苏北农村生活时,多次看到送程的场景,事先组织好送程的人,由他们准备火把、堂号灯、照路灯什么的。照路灯制作很简单,就是将芦柴上裹有棉草或是火纸的一头,插进柴油桶里,浸上油即成。
在我记忆中,是没有人家用松香素油的,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材料不好搞。而柴油便宜,燃烧效果还好,最主要的是柴油容易搞到,农村手扶拖拉机燃油用的都是柴油。
送程置办照路灯的费用,由亡人的出嫁女儿或侄女负担,也是出嫁女儿的心意,以感谢亡人生前的辛劳养育。
照路灯的数量有满槽和半槽之分,满槽灯720盏,半槽灯360盏,有经济能力的都会办满槽灯,但有的女儿家经济条件不好的,也不一定非要达数,少一些也不要紧的,但多少都要置办。
送程时,吹鼓手全班出动,孝子所有男性后代,手捧丧杖领路送行,送程的队伍浩浩荡荡,很有仪式感。
前面由两个火把、两盏堂号灯引路,一人挑汤水饭,撒纸钱。从家门口一直到终点,沿途两边插满“照路灯”。送程一般在天要黑时开始,大家先到土地庙前。在这里,要诵读祭文,这相当致悼词。现在不少地方都没有土地庙,都是临时在亡丧家附近围一个,像征土地庙。
送程队伍来到土地庙前,摆下祭桌,大花轿居中,小的分摆两侧,轿门向庙门停下,孝子们跪在花轿四周。主事者向土地庙作揖后,高声朗诵:“某省某市某县某乡某村公民,恸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享年××有×。”
下面内容就是对亡人一生的正面评价,再表达子女、亲友对亡老的感激和怀念,大概是这样:“某某在世,广行善事,颇积阴功,乡里称颂,邻居赞扬,诸亲六眷,儿女子孙,感念在心,特备素酒香烛,敬祭土地庙前,恳求当方土地,开恩放行,准予坐轿登程,赶赴西方乐土。”
诵读完毕,儿女高呼:“新死亡魂上轿吧!”孝子后代跟着也呼喊“××(称谓)上轿吧。”
紧接着打开轿门,将引魂纸轻轻移入轿内,由长房孝子将亡人灵位捧入轿内,同时祷告:“××(爸爸或妈妈称谓)不害怕,上轿坐好!”然后闭上轿门。
也有的在土地庙前不读祭文,由和尚替亡人念经忏悔。最后诵唱:“土地神你是听,新死亡魂在你门,金银纸马你收下,打发亡魂早动身。”唱毕,孝子一齐喊上轿。
送程队伍抬轿起程,向亡人生前籍贯所在县城方向前行。
送程时,如果经过岔路口,花轿要停下行路祭。两顶小轿前摆一桌酒菜由阴差自用,大轿面前专设一桌祭菜,祭奠亡魂。孝子从轿中小心取出灵位放于桌上,由主事者或女婿行八揖九叩大礼,奠酒破菜。
这叫“拜路祭”,意为亡魂此去不返,后代恋恋不舍,尽量留他多吃喝一次。此时,吹鼓手要卖力助哀,鼓乐大作。祭毕,孝子仍将灵位放入轿内。
送程到终点,要再行拜路祭。终点一般在离家两三里外的桥头、路口,是当地约定成俗的地方。在撤走祭桌,大轿在前,小轿在后,轿下四周放火纸,点火焚烧,俗称“化轿”。化轿时不要为了燃烧快,将轿子打散,可架着让其自然燃烧。焚烧一定要干净,不能留下一点芦柴纸片,否则亡人得到的去阴间乘的轿子可能是坏的。同时,向轿的前方泼汤水饭。
纸轿焚烧完后,孝子要继续向前奔跑,跑几步磕一个头,连磕三次,然后缓步退回,表示恋恋不舍,希望亡人一路走好。
要注意的是,送程仪式结束后回来的路上,千万不要弄出声响,孝子的哭丧棒要夹在腋下,搭头巾盘缠在头上,这样就能骗过亡魂,认不出来,不会把亡魂再招引回家。
(注,部分图源网络)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