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坚: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文/吴忆雯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河环沙碛,五原秋草,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2016年12月22日,中正大学历史学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前来进行专题演讲。魏坚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此响应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邀请来台,担任客座教授。魏坚教授多年来专注于原始文化研究、北方民族考古,以及蒙元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和研究。
此次以“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为题,就战国秦汉阶段中原政权在这一区域所置军事防御体系的文献记载,参照考古调查发掘的诸多实物资料,对内蒙古阴山、河套地区发现的部分塞防设施,做一考古学的考察与介绍。魏坚教授指出该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带,也成为有史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以降,为了抵御北狄与匈奴的南下侵扰,作为“冠带之国”的秦、赵、燕三国,都曾不惜耗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在北部沿边筑长城、设障塞,以图自保。秦汉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占有阴山、河套这处极具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更是在河套地区兴城障、设郡县,移民屯垦,并在阴山南北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藉由不同时期长城构筑的地域和方式的选择,是和当时中原王朝的国力和需要,以及汉匈力量的消长相适应的。在河套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古城遗址和大量墓葬,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的行政设置和屯垦戍边的边关生活场景。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河套地区形成了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交流不绝,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的大好局面。这种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并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极端化了的表现形式,战国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政权间的和平交往,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旋律。
考古学的研究方式与研究成果,是历史学用以借镜和左证的“姊妹学科”。特别是在“传说”阶段,考古出土的材料和报告,是提供历史学家叙事建构的重要素材。
互动环节:李昭毅老师点评
- 0001
- 0001
- 0000
- 0001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