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北京公厕为什么那么不卫生?八国联军都捂鼻子
北京的公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几年有一条消息引起了不少女性的注意,就是在北京新公厕标准方案中,男女厕位比例将从现有的1:1改为1:2左右,计划于2013年实施。
北京此举算是破天荒,女性可以说是拍手称快,但现在已是2017年了,北京公厕中女性厕位比男位多了吗?我没有资格上女厕所,希望女性朋友能证明一下。
对于公厕,我在前面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见《古代厕所如何保护男女隐私?防止凿墙偷窥的方法值得现代借鉴》一文,这篇再来说说古代北京公厕收费的事。
古人是如何管理厕所的?既然是公厕就需要管理者的,即俗话说的“看厕所的”,特别是在城市,厕所卫生事关整个城市环境。
《周礼》中出现的“宫人”,其实就是厕所管理员。传说中最早一位有名有姓“看厕所的”,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太平广记·神仙》(卷八)“刘安”条转引《神仙传》称,刘安死后升天途中,遇到天仙时犯了“大不敬”,结果被告到天帝那里。
本来应该赶出仙境的,后经八公说情,“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给天庭看了三年厕所后,刘安才成了长生不老的仙人。
显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刘安死后是不可能看厕所的,但却反映了古代厕所有专人管理的事实。
在公厕管理史上,北京一度做得很不错,毕竟是皇城,公厕不能进不去人,进去了得能坐下来。古代北京公厕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管理上的创新,引入了收费机制,这个智慧比今天北京城管官员要厉害得多。
出现收费厕所,这在清代与现在北京增加公厕中女厕位比例一样,在当年也算是一桩新鲜事。
《燕京杂记》记载,当时“北京的公共厕所,入厕者必须交钱”。交多少钱呢?“入者必酬一钱”。交钱才可入内,并可拿到两片手纸。 “一钱”,即一文钱,在当年的苏北,25文可以买到一斤鲜鱼,可见那时北京厕所收费还是贵的,外地土老冒到北京可能上不得厕所。
《燕京杂记》的作者是谁,现在已无从查找,虽然是佚名,但在公厕收费史上还是有名的,书中所记相当有价值,给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以极大启发。在1980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各个城市,公厕纷纷改收费,道理上说是个适应市场的好办法,实际上是个馊主意。
厕所干净是干净了,但对一些进城的农民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事实上不仅没有让城市更卫生,更美好,反而让城市更脏,不少人直接不上厕所了,找没人的地方解决内急。这一现象随后被领导注意到了,慢慢地公厕才取消收费。
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城市在这么干,为什么?因为有利可图啊。
在清朝时也是这样,因为很赚钱,清朝的北京城里出现了私人开公厕的现象。
外地的城市也跟着学,为了揽“生意”,增加营业收入,厕主往往还会做广告,在厕外张贴大幅吸引人的布画,竖一大广告牌,上书“洁净毛房”这类字样。厕所里面还会摆上小说等书籍,供如厕者阅读,争取“回头客”。
厕所收费,是通过经济手段管理公厕的一种手段。但厕所收费在城管和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也有很大的负作用,不少人干脆不上厕所了,好事变成了坏事。
和1980年代公厕普遍收费后的情况一样——清朝北京公厕收费后,“人都当道中便溺”,北京城的卫生反而变得糟糕起来,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最脏的,连打进来的八国联军都看不下去,上厕所要捂鼻子,皇城成了“臭城”。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