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一个古代农民误进娱乐城看到了什么,商业演出同样低俗,重口味
70115

一个古代农民误进娱乐城看到了什么,商业演出同样低俗,重口味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02:300

原题:古人看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说到看戏,古人都喜欢看什么戏?汉魏时的“百戏”其实非真正的戏剧,而是一种综合性广场演出活动。但百戏孕育出了中国戏曲,百戏表演时的保留节目《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大戏,是中国最早的剧目之一。

黄公是神话人物。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民间据此编成戏剧,进行演出,后宫廷将之改编为角觝戏。

图:古人看戏(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古人爱看骂贪官“反腐戏”

总体说来,古人比较欢迎针砭时弊、惩治贪赃枉法一类“接地气”的戏剧。如以“惩贪”为主题的参军戏,便是一种“反腐戏”,官民喜闻乐见。

《太平御览·乐部七》“优倡”条引《赵书》,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手下有一名叫周延的参军,在馆陶县令任上贪污了几百匹黄绢被查,出于惩戒警示,便让俳优在宴会上以此事为题材,经常表演,以讥讽嘲弄这名参军,“参军戏”由此传开。

图:陶俑《参军戏》陶俑(吐鲁番出土)

据唐段安节考证,参军戏早在东汉时已出现,贪赃者非为“参军”,而是“县令”。据《乐府杂录》“俳优”条,馆陶令石躭贪赃,汉和帝刘肇惜才,未治其罪,但“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

参军戏的流行,除了题材“接地气”外,与情节明了、演法简单也有关系:表演只需要两名演员,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相当于后来戏剧的的净角;另外一个演员头扎髽角,身着敝衣,俗称“苍鹘”,相当于后来的“丑角”,参军中与苍鹘在表演中插科打诨,一逗一捧,一咸一淡,互相配合,辩诘相宜,十分有趣。

一直到了杂剧兴盛的元代,参军戏才让位于其他剧种。现代流行的“相声”,据说就是受到了参军戏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言类节目。

图:古代杂剧演出(南宋《杂剧打花鼓图》)

参军戏基本上“语言类”滑稽戏,而欣赏性更高的“歌舞类”戏曲,同样受到古代观众欢迎。以唐朝来说,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歌舞类戏曲,宫廷常演《兰陵王》、民间爱看《踏摇娘》。

《兰陵王》是一出历史大戏,取材于北齐文襄王第四子兰陵王“常著假面以为敌”的杀敌故事。演员均戴着大面具出演,故称“大面戏”。据《全唐文》(卷二七九)《代国代文主碑文》所记,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年仅6岁的李隆基(唐玄宗),带着5岁的哥弟李隆范,4岁的妹妹李华,给年已76岁的奶奶武则天表演过《兰陵王》。

唐朝有三出最具体特色的歌舞戏,除了《兰陵王》外,还有《钵头》和《苏中郎》,《钵头》与《东海黄公》有相似情节。《苏中郎》就是名子叫得更多的《踏摇娘》,反映在终日酗酒的苏中郎的“家暴”之下,妻子的哀怨和痛苦,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

图:陶俑《踏摇娘》陶俑

《踏摇娘》中的妻子是“丈夫著妇人衣”,即所谓“男扮女装”。在隋朝正月的广场演出中,不少女演员都是田性扮演的,“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在唐代,男扮女,女串男现象同样存在,不少男演员因“弄假妇人”而成出名。

宋元看戏贵不贵?

虽然隋唐以前不时有广场演出活动,但古人看戏真正方便了,应自宋朝起。由于有了商业性演出,人们想看戏随时可以进剧场消费。

宋朝商业性演出已有固定的场所,叫“瓦舍”,相当于现代综合性、多功能娱乐城,里面有饮食店、酒店、杂品店、刻书作坊,还有妓女出入。瓦舍里有专门的剧场“勾栏”,一座瓦舍可设多处勾栏。勾栏演出兴起于北宋,而盛于南宋、元朝,流行于各地城市。

为了吸引观众,演出前会张贴“招子”,这招子就是早期宣传海报。那么,到勾栏看场演出要花多少钱?勾栏演出一般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进场时收,“付钱入场”,只收一次;一种是进场后收,“坐定讨赏”,可讨多次。

图:明代街头演出活动(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元文人杜仁杰小令《庄家不识勾栏》中,提到了一起娱乐消费情况。有一农民,当年收成不错,很兴奋,进城逛逛,看到“花碌碌纸榜”,即演出招子,就跟着大伙往人多的地方挤。到门口被“要了二百钱放过咱”,于是进入勾栏这样的古代娱乐城,不经意间有一回娱乐消费体验,大开了眼界。

这位农民是“误进”了娱乐城,他都看到了什么?《庄家不识勾栏》原文中,是这样描写这个元朝农民进城看戏故事的——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哈。

【五】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三】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幺拨。

【二】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一】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复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燥,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图:古人唱戏(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杜仁杰所写小令中,可以知道,当时看戏每场每人200钱左右。花200钱看场戏,在当时来说并不少,但也不算太贵,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条,北宋汴京一处最大的勾栏可“容数千人”,如以每人200钱来算,一场下来就是几十万钱,演出收入相当可观。

因为瓦子内还有妓女服务,前来消费的一般都是手里有点钱的,心里多有“想法”,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重口味”,故《都城纪胜》称,勾栏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而舞台上的表演也涉低俗,有意迎合这些“有想法”、“重口味”观众,如元朝那位农民在戏中就看到:戏中的张太公,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在门帘边站着,就起了花心,想方设法勾引女子,想泡她……

对头次看戏的古代农民来说,这一幕确实够“刺激”的,“好看”,但是偶而看一次新鲜是可以的,经常进勾栏消费便吃力了,于是在勾栏外出现了一种廉价的“路岐人”表演。

图:汉代艺人表演形象(1957年成都出土说唱陶俑)

路岐人就是街头流浪艺人,演出方式是“撂地为场”,俗称“打野呵”,又叫“打夜胡”。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瓦子勾栏”条称,“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

路岐人演出十分廉价,南宋周南《山房集》“刘先生传”条记载:街头艺人“自一钱以上皆取焉,而独不能鉴空。”至于有钱人家包场,办堂会,那看戏的成本就高了,非普通大众消费。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