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相遇相知的文明交融之路。一条连接世界的文化之路,使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公元9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经海上丝路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国,受到不同民族国家的认可与喜爱。与此同时,青瓷技艺也因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各国制瓷工艺交流互鉴浙江青瓷乘风跨洋成为世界的文化符号。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中国的秦汉时期,唐代晚期以来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它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地古代文明互相没取文化营养的大动脉。
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浙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而西方的香料、宝石、科学技术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人类文明藉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浙江青瓷的出口由明州港(今浙江宁波)温州港启运,远销至东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大陆等地。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线,途经100多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范国,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青瓷在世界享誉闻名,受到世界各国皇室及人民的喜爱。众多从浙江输出的青瓷被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所收藏。5世纪后,浙江越窑便已输往日本和朝鲜半岛。如因所见,即是韩国江原道原州法泉里出土的越窑青瓷羊形器。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公元7世纪的越窑青瓷盘口四系瓶,传为奈良法隆寺所藏,于明治十一年(1878)献给王室在印度,东南海港城市本地治里博物馆内藏有9—10世纪的越窑瓷片残片,这些选物来自于附近的阿里卡梅杜遗址。
浙江地区的青瓷对外输出历史悠久,早于两晋时期越窑青瓷就已经输送到朝鲜半岛地区。浙江青瓷作为商品大规模的外销,始于8世纪后半叶到9世纪初,在9—10世纪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这一过程中,越窑青瓷在海上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至12世纪中期以后,龙泉窑青瓷成为最重要的产品,在后续的输出过程中完成了从“龙泉天下”到“天下龙泉,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
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极其珍贵。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特地建了一座宫殿用以珍藏中国青瓷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柔尼亚等国家墓葬、宫殿及清真寺的装饰中都有大量的龙泉青瓷,,用以彰显其主人和皇室寺院的华丽和权威。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的卡塞尔博物馆和德累斯顿博物馆、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以及瑞典、葡萄牙、比利时等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中都可见到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
在繁忙的海上贸易过程中,历史上有相当多载有大量的青瓷船只沉于海底。
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打捞的元代沉船是龙泉窑外销的最典型案例,其中龙泉青瓷有 6425件出水龙泉青瓷一万件左右,器物种类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当时龙泉窑所有的瓷器品种。
1998 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其所属年代为唐宝历二年(826年 前后,经过一年的打捞,出水瓷器六万七千件,其中越窑瓷器的数量约为200件,包含多曲长杯、带刻划花的方盘、注壶、穿带瓶、渣斗、熏炉等精美的器物。
2007年12月2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全过程,〞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800 年前的沉船上无数件精美的龙泉青瓷被完整打捞,再现了青瓷海外贸易的盛况。
浙江青瓷的输出对世界各地区的瓷器烧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末五代以来,浙东越窑青瓷制作技艺东传朝鲜半岛,在此影响之下,具有当地特色的高丽青瓷得以创烧成功。据考证日本地区,九、十世纪猿投窑生产了很多模仿越窑青瓷的玉壁底碗、托、香炉、盒,渣斗、划花纹碗 执壶、釉盖双耳壶,四足壶等绿釉陶产品以及模仿越窑青瓷玉壁底碗、执壶,四足壶等灰釉陶器。
由于龙泉窑青瓷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国外很多地区都开始仿烧龙泉窑风格的器物,在东南亚一带的越南和菲律宾地区,除了输入的龙泉窑瓷器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仿烧龙泉窑瓷器,其产品从造型到装烧工艺,甚至包括细节等方面,都与龙泉窑瓷器别无二致。从埃及福斯塔特选址出土器物来看,自南宋中后期以来,随着龙泉窑瓷器的输入,埃及人开始对龙泉窑瓷器进行仿制。大量当地制造的仿龙泉青瓷从诸如埃及福斯塔特、亚历山大、叙利亚阿勒颇和哈马等遗址出土。
- 0002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