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40万赵军: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倒吸一口凉气!
长平位于今山西省高平市境内,是春秋战国时赵国的一座城邑。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此陈兵百万,展开了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战胜了赵军,俘虏了赵军四十余万人。
秦国的统帅白起怕这些投降的赵军作乱,除了将其中240名未成年的赵军放回国之外,对于其他俘虏全部坑杀,史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45万”这个数字,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说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则记载说“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记得我看过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说的是我军在山东战场上一天之内便俘虏了五万国民党军。气得国军司令王耀武大骂:“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啊!”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45万人是个极庞大的数目,即使他们放下了武器,要将他们杀光,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人。经史学家们考证,战国后期,秦国及东方六国总人口大约在4000万左右,其中秦国约500万人、赵国400万人。
一场长平之战,便让赵国损失了超过百分之十的人口,而且这些人还都是青壮年,确实令人骇人听闻。被俘虏的赵军难道都是傻子,在被坑杀时都毫不反抗吗?
一、
长平之战的战场,在今高平市城西北10公里的长平村。这里三面环山,丹水由北而南纵贯其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作战的主要地区。历史上这里也曾出土过大量战国时期的戈、矛、箭头、钱币等文物。
1995年5月12日上午,高平市永录村村民李珠孩、李有金父子,前往当地一个名叫“将军岭”的地方挖地种植梨树。将军岭是一座小山,据说长平之战前期,战国统帅廉颇经常登上此岭观察敌情,后人便将此地命名为“将军岭”,一直流传至今。
临近中午,李家父子在一个小土坡上挖坑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人体骨骸组织。两人也没当回事,以为挖到了一个古坟,便又继续往下挖。
但很快两人便发现了不对。因为随着他们越往下挖,挖出来的尸骨也越来越多,其间还挖出了许多青铜箭头、矛头和钱币,有些箭头甚至射穿了骨头,被嵌在了骨头中。这些骨头密密麻麻地叠压在一起,或仰或俯,令人触目惊心。
饶是李家父子胆大,看到这种情况,也不敢再挖下去了,马上赶回村里报告。村里便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5年10月,考古发掘正式开始。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面对如此多的累累白骨,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通过现场勘测,专家们很快确定了这是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坑。
挖开这个尸骨坑,一个头盖骨、腿骨、臂骨、关节骨交叉叠错、不规则堆积的白骨层出现在了人们面前。经测量,这个尸骨层厚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距土崖顶端地表约2米。
不久后,专家们又在这个尸骨坑西侧发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尸骨坑。此坑有7米长,2米宽,2米深,坑内埋的全是骨头,光骨头就用小平车往外拉了好几天。
这个大坑后来经专家考证,认为是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赵军的场所之一,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永录尸骨坑”。
经过整理,考古人员从坑中共清理出130具遗骸。其中60具有头无躯干,或头与躯干分离;14具属于被钝器或石块砸死,这些遗骸中,骨头没有受伤的只有一具,专家推测这具尸骨的主人,可能是被活埋的。
经过碳14化验分析,考古专家确定这些尸骨的主人,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很可能就是长平之战后,被秦军杀死的赵军士兵。但这些士兵的遗骨大多身首分离,表明这些人很可能并不是死于活埋,很可能是分别被杀,然后分若干个地点,抛置于沟壑之内的。
既然专家们认为这些人是死后被抛尸的,为什么他们的尸骨会被埋在地下不被人发现呢?专家解释说,覆盖在尸骨堆上的泥土大多并不是人为的,而是在漫长的两千年中自然形成的沉积土层。这个土层并不厚,所以才会被李家父子在挖坑栽树时挖到尸骨。
如果当时秦军对这些尸骨进行了掩埋,那么经过两千年的岁月洗礼,李家父子不可能在挖一个深不过半米的小土坑时,便能挖开这些尸骨。
考古专家的话也得到了地质方面专家的认可。他们通过对坑体和周围自然土质的考察,发现这个尸骨坑原本是一处天然凹地。这些尸骨的主人,很可能是当初被秦军杀死后,抛到这个天然凹地之中的。由于被杀的人太多,秦军只在尸体上薄薄地盖上了一层土便离开了。
在后来的走访中,一个叫王小旦的农民告诉考古人员:他家在修房挖地基时,也挖出过一个尸骨坑。
据王小旦回忆,此坑有2米深,坑内埋的全是骨头,光骨头就用小平车往外拉了好几天。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永录村附近,便是当年秦军坑杀赵军、掩埋尸骨的地方。
二、
在高平的地方志中,也记载了历史上在这里发现大量尸骨的记载。
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前,曾担任过山西潞州别驾一职。在赴山西上任途中,他途径高平,就听说此地“夜半常闻鬼哭悲泣之声”。
当上皇帝后,他于开元十年又一次巡查潞州,派人到高平收集那些暴露在外的尸骨进行安葬,希望这些冤魂不要惊扰百姓。
北宋时期,高平曾连下长达数旬的暴雨,结果有大量尸骨被雨水冲涮出来。高平县令王庭直命人“收而掩之”,并写下一篇《省冤谷记》,告诉这些尸骨的主人,自己和全县士绅已将他们的尸骨安葬好了,还“吊以祭之”,希望他们赶紧重新投胎,不要做惊扰百姓的举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平当地不少村子都兴办了不少村办的小化肥厂。由于骨骸是制作化肥的上好原材料,所以当地政府鼓励群众,将捡到了动物骨头上交集体。
于是很多农民在发现这种尸骨后,便拿去交到化肥厂了。事隔多年,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当年赵军尸骨就这样被制作成化肥了。
永录村发现的大量没有头颅的尸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军政改革的成果。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规定,以斩获敌军首级的多少,作为统计战果和评定赏罚的标准依据:“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永录尸骨坑中这些骨骸,便是秦军这种制度的证明。
作为战国中消灭敌人最多的将领,白起在中国被人称为“人屠”,似乎他就是一个变态的杀人狂。但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白起杀掉赵国的俘虏,是有其原因的。
三、
长平之战前,秦国是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其战斗力和秦国相比相差不多,秦国几次伐赵都没有讨到便宜。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败了,但秦国士卒也是死伤过半,取得的也只是一场惨胜。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被俘的40万赵军,白起怎么安置?
将他们编入秦军?风险太大,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降兵会不会反水,毕竟人家老婆孩子全在邯郸,怎么可能对秦国忠心,去打赵国?再说了当时秦军自己的粮食供应都出了问题,将这四十万人编入秦军,哪里有粮食供给他们?
将这些降兵带回咸阳,充当秦国的劳动力?也不知。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秦国四处打仗,就是想抢更多的土地养活国内的人口,一下子涌入四十万张嘴,哪有粮食养他们?再说这些人到了秦国,就肯死心塌地地帮秦国种地?能保证他们不逃亡?
将这些赵军放了?那更是开玩笑。这么一来,秦国死伤的士兵不是白死了?再说了,白起手下的将领们,可是个个都等着拿赵军的人头回去领赏呢,你把人放了,手下将领会同意?
赵国虽然打输了长平之战,但并没有灭亡。白起知道,秦国的终极任务是要灭掉赵国。要想灭赵,最好是让赵国人见了秦军便闻风丧胆。
这也是他杀掉赵国俘虏,却留了二百多个未成年人回去报信的原因,因为他想让每个赵国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秦国的恐惧,可谓“杀人诛心”!
正是这些原因,让白起选择了杀掉这些赵军的俘虏。因为对他来说,的确找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既然决定了要杀,那么选择什么方式杀掉这些被俘的赵军,才最为方便迅捷,没有安全隐患呢?当然是“坑杀”。因为这样做一来可以震慑赵国和其他国家,二来也可以减少后勤负担,毕竟俘虏也是要吃饭的。
四、
首先要解释一下,“坑杀”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把一堆人推进坑里活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面对40多万处决对象时,是不可能进行得下去的。这里说的“坑杀”,是指先把人先处决后,再推入坑中的一种屠杀方式。
永录尸骨坑中出土的文物中,很少发现武器的踪迹,以钉在尸骨上的箭镞最为常见,再就是一些陶盆、陶碗等生活用品,很少发现刀、矛、戟等武器。这说明,这些赵军在被杀之前,必定是先被解除了武装的。
前文已经说过,考古人员发现尸骨坑中的遗骸,有近半数头骨与躯体分离,还有14具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其中不少都是致命伤。这说明这些人被先杀死后,再推入坑中的。
有没有人是被活埋的呢?肯定有。专家们便在永录尸骨坑中发现了几具双手掌骨叠压在腹部后,呈不自然的扭曲状的遗骸,证明这几个人是被反绑着推入坑中埋掉的。因为如果这些人是死人,不可能还要将他们捆起来推进坑中。
从一些细节还可判断出,赵军俘虏在被杀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马上会被处决。
专家们从尸骨坑中发现的那些陶盆、陶碗推断,当时不少俘虏可能正在捧着陶盆陶碗喝水,突然被通知到某处集合,所以他们并没有放下手中的东西,就和同伴们一起赶去集合了。
谁也不会想到,秦军居然面对如此海量的俘虏,采取一个也不留的方针。
据史料记载,白起先收缴了赵军武器,再设宴招待赵军,将他们灌醉,夜里让秦军绑上白布,见未绑白布者就杀之。到天明的时候再把杀剩的10万人集中起来活埋,只留下240个年幼的回去报信。
五、
白起选择的杀俘虏办法虽然高超,但历史上还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公元580年,邺城爆发了反对隋文帝杨坚的暴乱。据《周书·韦孝宽传》载,杨坚率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后,将投降的十万乱军悉数坑杀于邺城游豫园外。
杨坚的做法是:“将俘虏总集寺北游豫园中。围墙有孔,出者纵之,于漳河岸斩之……”也就是说,杨坚将俘虏的敌人关在游豫园中,但却在围墙上留了一些能让人钻出来的小洞。
一些叛军见状,便偷偷地从小洞中钻出来,而他们一钻出来,便被早就守在不远处的杨坚的士兵抓住,随便带到漳河岸边杀掉。
这个道理和古代战争中的夺城战有些相似。兵法上说,包围一座城池时,一定要给对方留下一个缺口,让他们看到有逃生的希望,所以在知道守不住时,便会从这个缺口逃跑。如果把城围得和铁桶一样,断绝了他们的出路,敌人一定会和你拼命。
杨坚采取这种做法,让叛军看到了似乎可以通过隋军看守上的疏忽逃生的希望,卸去了拼死抵抗的决心,所以就不会抱成团和杨坚的军队拼命,而是一个个在求生欲的支配下,以个体的形式钻出洞口逃生,这样便一个个入上网的鱼儿,被个个击破,一一被杀。
等最后这些人反应过来时,人数已大为减少,再想反抗也就力不从心,只能接受被屠杀的命运。
面对40余万赵军俘虏,我相信以白起的能力,杨坚这个办法他是想得出来的。所以针对赵军的屠杀,应当是分批次进行的。
他将赵军俘虏分批次集合起来,说请他们喝酒,做出要放他们回家的样子,所以才会有俘虏至死还捧着茶碗和陶壶,根本没料到死神即将来临。
在永录村尸骨坑被发掘后,近年来考古人员在长平周边共发现了450多个与长平之战相关的遗迹。
如当地的赵庄村,便是赵军主将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该村北的二仙岭上,将此地改名为赵庄的。
再如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最多的谷口村,曾挖掘发现了大量赵国士兵遗骸,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谷、省冤谷。
明代诗人于达真,曾在途经高平时赋过一首诗,写出了一个普通人面对累累白骨时的那种震动:“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 0000
- 0004
- 0004
- 0004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