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迁都失败,直接导致了宋朝灭亡?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来到河南洛阳出巡,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赵匡胤回到洛阳后,心情非常愉快,甚至还从旧居的某一个角落找出了儿时的玩具石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时宋朝国力鼎盛,政治清明,随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兴,也都非常轻松,尽力哄赵匡胤开心。这次西巡洛阳看上去是像是君臣共饮的怀旧之旅。没有想到,这种轻松的氛围被一个炸弹般的消息打破了,赵匡胤突然宣布他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赵匡胤索性在洛阳住下来,拒绝回开封都城,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赵匡胤在洛阳住了两个月,最后在赵光义的劝说下,赵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迁都的念头,悻悻然回到开封。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迁都之议”。赵匡胤并不是出于自己对洛阳的偏好而作出的冲动决定,迁都洛阳的想法实则为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后世研究者认为,赵匡胤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其实为宋朝留下了亡国之患,如果当时赵匡胤真的迁都洛阳,或许宋朝的历史将会得到改写。
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赵匡胤选择迁都洛阳是个明智之举。从地形来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因为有如此的地理优势,常被很多统治者定为都城。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上的秦朝,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都曾建都于此。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的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曹芸四通八达,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大祖赵匡胤忧心仲仲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此后变成了现实。
开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粮食和物资的主要来源是长江下游,漕运对于开封城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争锋北宋期间,运河的开挖和维护是头等大事,动用了无数民力,老百姓徭役负担很重。此外,为了保卫开封,宋朝还在开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财力。
果然,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
- 0000
- 0000
- 0004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