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评十大考古:探寻陕西人的夏都——太平遗址
#历史开讲#进入全国十大考古评选终评的22项考古项目中,地下文物大省陕西有三项入选,其中这几年最火最受人关注的便是西安太平遗址。一处在陕西民众心目中可以和陕北的石峁遗址相比肩的遗址,一处被一些陕西人认为可以超越二里头的遗址,一处寄托陕西民众探寻夏都的重要遗址。如果剖去这些地方情结,太平遗址也绝对是一个相当重磅的大发现。
首先,太平遗址位置在哪里?属于什么时代的遗址?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也就是说西安不仅有西周的丰镐、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也极有可能有一处夏代早期的区域中心级别的遗址,从而弥补西安在夏商都邑上的空缺。
那么就来了第二个问题,时代相当于夏代早期,那么它够得上都邑,或者保守些说,区域中心吗?目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家不要和600万的南佐,400万的石峁,300万的二里头和陶寺等遗址比。一定要放在同时期,就是距今4150-3700年,考古学意义上的龙山晚期,历史意义上的五帝到夏早期。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之前与这个面积相近的是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一处被认为是后羿代夏的都城,一处被认为是夏代早期都城遗址。所以,貌似从规模上看也不成问题,只不过文献并没记载夏代早期夏人活动在陕西关中平原。
那么是什么机缘使考古学者发现这处遗址,过去几年都取得哪些成果呢?太平遗址的发现和很多重大发现都是和基础建设分不开。它是当年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从整个聚落的角度最大的发现便是发现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这两条壕沟也大致把遗址范围圈定。要知道稍晚的二里头遗址是没壕沟的。环壕往往被认为是城墙的前身,是作为大聚落的标配。太平遗址这两个环壕可能与自然河道相连通,起到防御、防洪、排涝及满足日常生活给排水的重要作用。
大框架有了,就要看遗址内具体结构。目前遗址内发现居住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地面式方形建筑、“吕”字形半地穴建筑,圆形深穴式建筑,使用土坯的窑洞式建筑,两个居室与一个院落的半地穴建筑组合,及一处可能与建筑相关的人工夯土台基等。这就显示出差距了,仅发现一般的房子还不够,得有大房子,也就是常说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了这东西就可以大胆地往宫殿那个层面说了。
人活着时期用的房子有了,那么死后的墓葬呢?遗址内发现了20座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的墓葬。以竖穴土坑单人墓为主,另有部分灰坑、灰沟埋人现象。这些也不够惊艳,就是不够大,没有发现国宝级的文物。这就很难说明死者是统治阶级的人。最贵重的可能就是玉器。玉器包括有玉璜、玉璧、玉刀及玉璧芯和玉料等(图12),反映出一套完整的玉石器加工操作链,表明太平遗址应有玉器作坊存在,并拥有了一定专业化程度的玉石器手工生产体系。
那么形而上的东西呢?还发现少量祭祀遗存,如H186上部埋葬玉石器,中部发现大量灰烬,底部瘗埋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包括狗、猪、羊、猛禽类和部分啮齿类动物。卜骨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是我国古代占卜祭祀传统的文化源头。这些东西显然比墓葬和房子亮眼,这些也更容易让大家将遗址往高级别上想。
总体而言,太平遗址经过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出土遗物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太平遗址的发现激活了我们对沉寂多年的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的认识,其独特的布局、高等级的建筑与遗物表明龙山时代关中地区存在显著的发展。来自各方的文化因素汇聚于此,显示关中地区在风云激荡的九州大地,作为枢纽,勾连四方,对于环嵩山地区第一个王朝的熔铸而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依然要对太平遗址能否进入年度十大新发现做下预测。太平遗址最大的抓手,还是弥补关中地区龙山晚期客省庄二期文化大型遗址的空白。在具体细节方面,其实表现并不是那么亮眼,让人为之震惊。但是,其发掘单位社科院考古所一向在十大评选中话语权很重,配合单位陕西院也是省级院中比较强势的存在。再者,和太平遗址同时期的遗址今年还不多,稍晚的二里头也是社科院,且已经是老遗址,新东西很难,唯一有点竞争的可能是山西的兴县碧村遗址。再早的南佐和再晚的殷墟,虽然今年很强势,大概率会入选,但所涉及的大研究课题已经是另一回事了。所以,不怕自己不强,就怕对手太弱。太平遗址还是很有机会的!
- 0000
- 0000
- 0000
- 0003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