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官员增加太多,70年间翻了16倍,补贴收入从哪来?
唐宋工薪阶层的补贴收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接着上一篇(见《南朝有门路的都不想当京官,希望到地方任职,一特别规定令人羡慕》一文),继续聊古代工薪阶层的补贴性收入——唐宋时怎么做的?
到了隋唐,从东汉末年开始的“禄田”制度,被进一步引入官员和工资收入体系中。隋朝,在禄米和役力之外,又根据官员地位和品级的不同,提供相应份额的田地,做为官员俸禄的补充,称之为“职田”。
此外,提供本钱(公廨钱)和相应田地(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经费。
“公廨”制度,本意是“回易生利,经给公用”,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避免与民争利,但后来却成为官员补贴的重要来源,被更多官员用作外块,成了单位和个人小金库的来源,与“职田”无二。所以,隋朝有名的清官苏孝慈曾上书朝廷,建议取消公廨制度。
唐朝国力较强,国库较丰,官员的工资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禄米)、职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
月俸钱,就是每月给官员的现金部分;食料,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有点类似现代餐费补助;杂用,则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物品。
食料和杂用,都是唐朝官员重要的补贴收入。
唐初由公廨本钱中支取,后来国家税源稳定后从财政拔给。到了唐中后期,官员的补贴减少,甚至取消。这是因为国力走向减弱的同时,在编官员人数却大幅增加。
如唐初,京官定员仅640人左右,到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已达2620人,不到百年时间增长3倍多、而200年后,唐穆宗李恒当皇帝时的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京官多达6677人,比唐初翻了10倍多,大量的财政用于给官员发工资。
外官增加更厉害了。唐玄宗开元末年为16000余人,到唐宪宗元和六年,多达260023万人,仅70年间便增加了16倍还多。
有权势的京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捞外块。
为此,唐肃宗李亨当皇帝的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元载主持工资(俸禄)制度改革,京官不再发给年禄或俸料钱,外官仍给一半。这可苦了清廉的京官,因为工资不够,又没有补贴,有的只得向外块、补贴都多的外官(地方官员)借债。
唐代宗李豫当皇帝的大历二年(公元777年),主持俸禄改革的元载获罪被诛,开始给京官加工资,但仍解决不了问题。
到宋朝,中国官员的补贴似乎最多。
宋朝官员的俸禄主要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类。其中,后两类属于补贴性工资。
北宋初,全国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工资水平只有唐朝俸禄标准的一半,只有部分官员有职钱补贴。到宋真宗赵恒当皇帝时,国家财政有了好转,“富有多积”,于是在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开始考虑给官员加工资,后随着物价上升,不断加薪。
加俸主要有职钱、傔人衣粮、傔人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
其中职钱是最主要收入,这是正式工资外的一项固定性补贴,主要加给大学士等职名奉差遣外任的官员,依官员级别,从6万至1.6万钱不等。
傔人衣粮、餐钱是用于给随从等身边 工作人员的补贴。
反正,宋朝官员的补贴很多,包括餐费、茶、酒、米、面、薪、蒿、碳、盐什么的,都有补贴。其中的炭腧相当于今天的取暖费。
职田是宋朝公务员又一大补贴。职田补贴始于咸平元年,之前并没有,补贴对象是外任差遣官员。
当年十二月,“赐灵州知州已下官至五十顷”,次年正式恢复了职田制度。依咸平二年的规定,当时一个小县的县令可以有7顷职田,中县的县令有8顷,边远小州、大县州长、县令有10顷,最高的两京、大藩镇官员可以分到40顷职田。
职田收成全部免税,由官员雇人耕种。后来因为弊病很多,出现不平等现象,招致官民不满,一度取消。反复数次后,庆历年间朝廷重新实行职田补贴制度,但职田数量比咸平二年减少不小。
职田年收入相当可观,多的一年能有900斛,少的也有二三十石,一般都在二三百石到四五百石之间,比正式工资高出数倍,甚者十几倍。
其实,宋朝公务员补贴方式,除加俸、职田钱,赏赐也是少不了的。
还有“公使钱”可以支配,及有价证券等。公使钱的用途“使遇过客”,相当于现代的来客招待费,实际都被官员之间下馆子、买礼品了,等同提高了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有价证券有驿券(免费乘车)、馆券(免费住宿)、仓券等,相当于现代的各种福利性质消费券。
总地来说,宋朝工薪阶层的福利是比较好的。
- 0000
- 0000
- 0001
- 0001
-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