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寻找河南龙山文化第一城淮阳平粮台遗址
#头条创作挑战赛#淮阳平粮台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遗址中心西距县城东二环路约400米。1979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并 确认了平粮台龙山古城。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龙山时期城址之一,曾激发了中国考古学对于古代城址的讨论。尤其该城址方正的规划,为后世都城规划开了先河。
关于平粮台古城的发现也是有一些小故事。据当初的发现者曹桂岑先生回忆。当时省里又办个考古训练班,我就领着他们叫他们实习。我说,“现在不能挖墓,现在是雨季,挖不多深就是水,改挖遗址吧。”这一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的三排高台建筑。龙山文化的土坯墙、高台建筑了不起,这不是一般人的住处。所以当时我就提出来,“这个地点很重要,很有可能有城,应该继续做。”第二年我又继续去找,最后就发现了城墙。城墙咋筑起来的?它得有个门呀,于是我们就在南城墙的正中间开了个方,就发现了两个门卫房、陶排水管道,这是中国第一座发现城门的龙山时期的城址。
在八十年代,我国考古学者还是有相当重的历史情结。所以当如此庞大且方正的古城发现时,发掘者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城叫啥名字?在文献中是否有相关记载。根据曹先生的参阅有个文献记载:“天下名丘,陈有宛丘。”宛丘在哪?在陈城南道东,也就是陈城南边路东,陈城也就是现在的淮阳县城,再结合诗经中的《宛丘三章》,所以平粮台这个城,名字找到了,文献也有依据了,实物也能找到,所以平粮台就是宛丘。
时过多年之后,新一代的考古学者已经很少有人提宛丘了,现在考古人更愿意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探究城址内部具体的构建,就像研究人体,就要搞清楚人的骨骼和器官。自2014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再次对遗址展开持续性勘探和发掘。那么新阶段的考古发掘究竟有哪些新成果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与聚落发展
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平面为正方形,城内长、宽各185米,南、北城墙开有城门,南、西、北城墙外侧正中位置还有土台(东门位置被晚期活动破坏,情况不明),内侧南、北城门之间是贯通南北的中轴道路。整个城市布局突出方正和对称的特点。新阶段考古发掘显示平粮台主体建筑是在生土上起建的两排房屋。排房东西向分布,均东起城墙内侧,西止于中轴道路。单间房屋之间虽稍有错落,但没有明显的大小和功能结构的差异。排房南、北室外有东西向的排水沟和排水管,形成整齐规划、设施完善的居住系统。根据本发掘区之外的城内其他区域零星发掘和系统钻探的材料来看,城内房屋均为类似的排房式布局结构,且大致以中轴道路为中心,左右对称。
随着聚落的发展,人们在原址上对从生土起建的两排房屋进行了维护、扩建,同时在南排房屋以南的室外垃圾之上增建房屋。增建的房屋虽不如生土上起建的房屋布局严整,但仍遵循了东西向分布的基本格局。以上情况表明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在营建之初已经具备明确的空间规划,后期聚落发展也在最初的空间框架之下进行。
(二)土坯建筑与水管理系统
发掘表明,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屋以土坯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种情况在豫东黄淮泛滥平原的龙山文化时期十分普遍,郾城郝家台、永城王油坊等遗址均有发现。平粮台的土坯多以较为纯净的黄土为原料,偶见灰色甚至杂色的土料。结合发掘所见生土状况,建筑所用土料应来自遗址内或遗址周边的生土。平粮台地处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不均衡,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不利于土坯房的维护。
发掘中所见墙体外侧反复涂抹墙皮、修建护坡,应与保护、加固墙体有关。房前在固定位置上反复挖沟和铺设陶排水管道所形成的排水系统,也是为了在集中降雨的时候能够及时排干积水,避免损害土坯墙体。因此,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内的土坯排房与排水系统的结合及共同发展的特征,正是季风区特殊气候环境下,不同于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坯式建筑系统的独特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发掘表明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房屋的整修、重建常常是局部进行的,即并非推倒整间房屋,而是仅对无法继续使用的墙、甚至是墙的局部进行重修或重建。较大规模的房屋整修,往往会对早期的垫土、室外堆积进行一定清理,重新铺垫后筑墙及整修地面。这种局部整修的特点应与土坯建筑本身的特性有关,与木骨泥墙式的排房有很大区别,也不见大规模焚毁房屋而形成红烧土的情况。
总之,本次平粮台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为深入了解平粮台城址的规划设计、土坯建筑和早期城市排水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