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古代城市很少“看海”,古人建的下水道为什么比现代有用?看看《唐律》上一条规定全都明白了
69737

古代城市很少“看海”,古人建的下水道为什么比现代有用?看看《唐律》上一条规定全都明白了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3:535

古代城市下水道管理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全国多个城市进入了雨季“看海模式”,CCTV每天都会报道这方面的新闻。

现代城市水道的泄水防涝能力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搞起来的下水道,在雨季到来时不起一点作用?大雨大淹,小雨小淹。

(城市暴雨成灾)

而在古代,这种情况“大城市现象”并不多见。我们可以来看看古代各朝的下水道的建设与管理。

从唐朝首都长安城说起吧。

长安即今陕西省会所在地西安,是古代中国都城中最大也最辉煌的一个,汉唐两朝均建都于此。汉长安城有12座城门,城内有8条大街。每一大街中间有两条宽约90公分的排水沟。

考古发现,汉长安城的下水管道多陶质管道,或五角形,或圆形;在直城门北门南门道外均发现完整的砖券地下排水涵洞。城内路边多有渗水井,可迅速排掉城内雨水。

(汉长安城平台示意图)

(现代考古发现的当年秦始皇阿房宫下水道)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起来的,起初隋以汉长安城为都城,因为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一个恶梦才了大兴城。

据《隋唐嘉话》记载,杨坚梦见洪水把都城淹没了,醒来后便决定都城移址,派高颎、宇文恺等大臣规划、设计,另造新城。因有杨坚“恶梦”在先,所以建成时特别注意城市防洪和排水。

唐长安城豪华,其排水系统也上档次。现代考古曾在唐西内苑故址上发掘到一段暗渠式下水道,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

(唐朝城门上的发现的水道)

为防止渠道淤塞, 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可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门是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可滤出较小的污物。而市内小巷,一般都有砖砌的地下水道。

长安城本有京兆尹这“市长”管着,但唐朝皇帝仍不时亲自过问下水道。

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便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六月,唐玄宗李隆基作出“最高指示”,要求“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两都,即指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如果不修堤防或修而失时,在唐代问题可大了。

(唐朝都城水道大型铁滤网)

《唐律疏议·杂律》有一条规定:“主司杖七十”;如果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以“杀伤罪”、“坐赃”论处。所谓“杀伤罪”,即今伤害罪;所谓“坐赃”,即盗窃罪。领导人都被如此办罪,具体办事的应该更倒霉了。

在城管史上,宋朝的城市水下道建设和管理都是一流的。通观整个宋代,其城市下水道的管与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北宋熙宁年间规划设计的江西赣州城排水系统,其排水干道福沟和寿沟设计极为科学、实用,虽然赣州城两面临江,江水易倒灌,但水患却十分少见。

(江西赣州城排水系统,现代仍在发挥作用)

宋代城市排水工程中设计中的先进理念,为后来朝代借鉴。如宋人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卷輂水窗”方式,便被运用到了元大都(今北京)下水道设计中。

元大都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有明渠与暗沟相配套的排水体系。在南北主干道两侧均开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又设东西暗沟,方便街道胡同内的急水及时排出。

在之后的明清两朝,北京城市排水更为讲究,设计也更为先进,这是读者都知道的。历600年的明代下水道有些至今还在承担排水任务,特别是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内城,其排水系统相当出色,在7月份的暴水,它处成灾,而故宫一带却无积水。

(筒子河,又称紫禁城护城河)

自然,明清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视的。

据史料,京城内外排水沟渠都有专人负责,分工到人,分段管理。据《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记载,在福临(清世祖)当皇帝的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即便旗人淤塞沟道,都要送刑部治罪。

玄烨(清圣祖)当皇帝时,又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分工,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工部设有两名员外员,其中一员专管京城的下水道。

(北京城内金水河)

(北京外金水河)

对失时不修、侵占街道行为,亦均有严惩条例。据《大清律例·工律》(卷三十九),如失时不修或修而失时,相关负责要“各笞五十”,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加大惩处。

在京城内外街道上,“若有作践、掘成坑坎或淤塞沟渠……俱问罪,枷号一个月发落。”这条够狠!

与上述与各朝代的建市建设和管理比起来,现代如何?这个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恐怕不少地方的城建局长都不敢干了,再干坐大牢啊!

(明清时规划出的护城河水系)

0005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