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当法界遇上人间:敦煌壁画解读
70898

当法界遇上人间:敦煌壁画解读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45:051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有一座北周时期的罕见佛像,佛身上绘有佛教法界的图像。佛像着土红色装,右手结施无畏印, 左手握袈裟边。胸前画须弥山,山顶五所宫殿内各坐一人,两侧龙围绕。肩部画坐佛、飞天。山前阿修罗,下着红色短裤,双臂上举, 手托日月。袖及腹部画山峦, 山间有许多房舍、人物。人物或坐房内, 或立于房外, 或于林间修行、拥抱, 或奏乐跳舞。膝部画牛、马、猴、鹿、鸟等。内裙下摆画刀山,内有六人,举手拔足,似在挣扎。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佛像壁画 摄影/吴健

与之相似的还有莫高窟第31窟盛唐时期的佛像,其坐于宝座之上,实景式的须弥山以法衣为背景,立体的须弥山从其膝部构成的香海中耸立而出。衣裾、衣袖下垂,上绘小型形象,或许是地狱道中的鬼怪、动物和人类。上方,象征着通往天宫的树木和宫殿聚集在须弥山顶,越向上越密集,但仍被限定在佛陀的肩内,立体与平面图像相接。

敦煌莫高窟第31窟佛像壁画 摄影/孙志军

第446窟的立佛更为特别,其两手下垂作法印。肩臂上各画五所楼阁。胸前为须弥山,下部是海水,一周有山丘。须弥山分三层,每层也有楼阁,中层山腰外侧分绘日月,下层左侧一佛二菩萨,右侧一僧人二供养人。胸腹之间有山峦相隔,腹部绘一方城,左右各有二人,一坐一立。门外左右各立一人,周有护城河,河上有桥。腿部上面,中间一人正在屠宰牲畜,左侧一人驾驭牛耕作,右侧一胡人赶着两匹驮运东西的骡马。下面左有一房屋,院内正屋坐一人,院外右面立三大人和一小孩,相对有二人, 其中一人正在作揖。下部以山峦相隔,下面为一沸油锅,旁边有一牛头罗刹。

敦煌莫高窟第446窟佛像壁画

这类佛像过去被认为是华严教主卢舍那佛。卢舍那是《华严经》中的终极崇拜对象——无形无像、不可名状、不可思议的Vairochana的最初译名(亦译作毗卢遮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提出“三身”说法,将卢舍那置于“法身”毗卢遮那和“化身”释迦牟尼之间,以人格化特征存于世间,作为“报身”接待修持精进之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何恩之(A.F.Howard)将这类佛像定义为“宇宙佛”,是法华经教主宇宙释迦佛,佛陀法衣作为承载宇宙的象征图案。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在学界仍存有争论。

但成书年代约在五或六世纪,由中国本土僧侣撰写的《大方便佛报恩经》(简称报恩经),认为此佛像为现世佛释迦牟尼的宇宙化身卢舍那佛,将卢舍那佛与报恩经联系在一起。

报恩经与报恩经变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徒剃发,不认父母,不拜君王,与儒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传统思想发生激烈冲突。故六朝以后,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将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思想,纳入佛教思想体系内。这样,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题材的《双恩记》变文和报恩经变也就产生了。敦煌莫高窟中唐时期的第112窟、154窟、231窟,晚唐时期的第85窟、144窟、147窟、156窟都画出了与儒家孝道思想有关的报恩经变。

所谓“经变”,就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报恩经变主要以《孝养品》《恶友品》《论议品》等一些宣扬忠孝、报恩思想的故事画为其内容。

《孝养品》是须阇提太子的本生故事,主要突出的是割肉奉亲,以孝救国的主题。故事讲述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大臣罗睺杀王篡位,还追杀边远最小国国王善住。善住王准备了七日粮食,携王妃和太子仓皇逃亡。由于恐慌,走迷了道路,粮食也吃完了。善住想要拔出宝剑,杀了王妃为食。太子须阇提劝阻父王,表示愿意割下自己的肉,三人分食。几天之后,须阇提全身的肉已经割尽,他剔下残存在骨缝间的肉献给父母,让他们速速逃往邻国。

敦煌莫高窟第108窟《须阇提太子割肉奉亲》

《恶友品》主要讲述的是善友太子为老百姓入海求珠的故事。说是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一个名叫善友,一个名叫恶友。善友为了让更多穷苦百姓有食物可吃,便想要去龙宫取到摩尼宝珠。可当善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宝珠之后,却被恶友用竹刺刺瞎双眼,夺宝而逃。后来,牛王将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善友又在牧牛人的帮助下与公主结成夫妻,双目复明。当善友历经艰难险阻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不计前嫌,饶恕了恶友的罪行,又得回宝珠为百姓祈福。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恶友品》

《论议品》是鹿母夫人本生故事。波罗奈国有一只母鹿因食仙人便溺而受孕,产下一名女婴,便取名为鹿女,被一名仙人收养,生活在山野中十四年。鹿女人形鹿蹄,步步生莲。一天,国王到山中打猎,爱上了鹿女,将其娶回宫中,赐名鹿母夫人。不久,鹿母夫人生产,却生出了一朵莲花。国王害怕其为不祥之兆,下令将莲花丢弃,将鹿母夫人打入冷宫。数日后,国王却看到莲花上竟然坐着五百个男孩,才知是鹿母所生,下令恢复了其封号。五百太子长大成人后,造福于民,国泰民安。

敦煌莫高窟第85窟《论议品》

当法界遇上人间

敦煌的所有报恩经变壁画中,发现有六身卢舍那佛与报恩经变相结合,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还藏有一幅藏经洞出土的报恩经变绢画,也有相似的构图。一个代表法界,一个来自人间,敦煌画师与赞助人将原本无必然关联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法界遇上人间的奇妙画面。

以莫高窟第154窟为例,上部为释迦说法图, 下部平台上为卢舍那佛说法图。卢舍那佛左右各有一菩萨一弟子, 两旁有听法菩萨、舞伎乐队, 前面有水榭雕栏等。边上分别绘善友太子和鹿母夫人的故事。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54窟 摄影/吴健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中的卢舍那佛敦煌莫高窟第154窟
善友太子入海取宝《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54窟
恶友刺目夺宝《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54窟
宝珠雨宝《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54窟

相似的构图见于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绢画,画中卢舍那佛像位于洞窟中心上部说法释迦牟尼像的下方平台,体型不大,呈禅定相,红色的法衣上装饰着佛教宇宙象征图案,胸部绘一座锥形双层丘坡,代表宇宙之轴须弥山,下方是锯齿状山峰(象征铁围山)围绕海洋(代表香海)。左、右肩处的圆盘分别表示日轮和月轮。须弥山左侧绘一四臂人,体型高大。右侧绘有一人露出上身,立于三足鼎中,分别表征六道轮回中的阿修罗道和地狱道。除此之外,两侧还绘有《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核心内容“须阇提太子割肉奉亲”。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绢画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莫高窟第12窟,开凿于晚唐咸通十年(869)之前。东壁门南绘报恩经变,上部为说法图,下部条屏三扇绘《恶友品》。说法图上部为释迦说法图,中间平台为乐舞,前面水池的莲花座上绘一身卢舍那坐佛。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说法图 敦煌莫高窟第12窟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恶友品 敦煌莫高窟第12窟

报恩经变与卢舍那佛相配置,从华严法门基本理念的“法界缘起”而言,也就是法界与人间的结合,表现了一种因果关系,即人间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是因,法界卢舍那佛的道是果。

宇宙佛或卢舍那佛法身,包含了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人们观照此身佛像,可理解六道轮回,可将佛陀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映射于众生。敦煌画师和赞助者将佛与报恩二者联接起来,使得这一颇具特色的图像在报恩经变中持续了近一百三十年。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